印度豇豆是一种热带型缠绕草本植物,属于豆科豇豆属,原产于印度。这种植物为一年生,株型呈半匍匐状,根系发达,根瘤众多,能够深入土壤30-40厘米。其蔓茎长度可达到2.5-3.0米,通常会分出5-6个分枝,经过刈割后可萌发出新枝。
印度豇豆的叶片为三出复叶,菱卵形,具有总状花序和紫色的蝶形花。果荚则下垂,呈圆筒形,长度在15-20厘米之间,颜色为黄褐色。种子为短矩形,淡黄褐色,千粒重约120克。
印度豇豆喜好温暖湿润的气候,生长期的最适温度在15-30℃,对土壤要求相对宽松。新垦的红壤只需施用适量的磷、钾肥以及土杂肥便可生长良好。它对酸性土壤、贫瘠土壤和阴影环境有一定的耐受性,但耐旱能力稍差。
播种时间通常从3月上旬到5月中旬,在温暖地区建议尽量提前播种,以最大化产量。每亩播种量为1.5-2.0公斤,常用点播法,穴行距为30×30cm,每穴播2-3粒。在新垦地块上种植时,还需追施氮肥5kg、磷肥2.5kg和钾肥5kg。
印度豇豆一般在每年的7月中旬和9月上旬进行青苗的刈割,所获得的青苗可以堆沤或用于饲养猪、鱼等。对于留种的印度豇豆,需适度提前播种和稀疏播种,并在中后期注意灌溉,一般每亩可收获50kg左右的种子,最高可达150kg以上。
该品种主要分布在亚洲热带地区,自建国以来,福建及南方各省均有较大面积的试种。它生长迅速,夏秋季节覆盖率可达95%以上,因其早期生长较快,能够抑制杂草生长。常年种植能够有效减少果园的除草工作。
印度豇豆的茎叶柔软,营养价值较高。初花期时其含水分76.4%,粗蛋白含量为3.79%,粗脂肪0.92%,粗纤维5.32%,无氮后出物10.85%,灰分2.61%。因此,它也是一种理想的牲畜饲料。
上一篇:豇豆炭疽病的防治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