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锈病是豇豆作物面临的最严重病害之一,尤其在夏秋多雨季节,常常导致剧烈的损害。严重情况下,产量损失甚至可达到五成,给农民造成不小的经济负担。
豇豆锈病主要影响叶片、叶柄,有时也会侵染到茎和豆荚。初期,病害在叶片背面会形成黄白色的小斑点,并伴随微微隆起,随着病情加重,这些斑点会扩大并转变为红褐色疮斑,形成典型的夏孢子堆。疮斑边缘通常呈现晕圈,破裂后则会散出红褐色的粉末状物质,导致叶片正面出现绿色斑驳。病害在植物生长后期,黑色疮斑则会形成冬孢子堆,内含有黑色粉末状物质。
有效的防治措施包括加强栽培管理。农民可以通过实行轮作、合理布局,确保春秋季节的豆地隔离等方法来控制病害发生。此外,调整品种和播种时间,使收获高峰避开雨季,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园等,都能够显著减轻病害发生的风险。
在发病早期,可以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喷洒,包括但不限于: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以2000~3000倍液进行喷洒;50%萎锈灵乳油,800~1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敌唑酮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以及50%硫黄悬浮剂,200~300倍液。一般情况下,建议每7~10天喷药一次,而粉锈宁、敌唑酮和敌力脱的使用间隔可以延长至15天。
针对豇豆锈病的有效防治,不仅需要科学的栽培管理,还应及时应用相应的化学药剂。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有助于减轻病害带来的损失,提高豇豆的生产效益。
上一篇:鄂豇豆一号的创新与应用
下一篇:中豇一号豇豆栽培技术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