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观察,大豆紫斑病在多雨年份的发生率较高。该病主要影响豆荚及豆粒,同时也会对茎叶产生影响。本文将详细介绍紫斑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以帮助农民在大豆生长期间有效管理该病。
紫斑病的初期症状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紫红色的小圆斑,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小斑会逐渐变为多角形病斑。在潮湿的环境中,病斑的两面会覆盖密集的灰色霉层,尤其是背面更为明显。茎秆上的病斑呈现红褐色,表面同样会有灰黑色的霉层。荚上的病斑则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呈现灰黑色,边缘模糊,干燥后变为黑色。最明显的症状发生在种子上,轻微发病时在脐周围出现淡紫色斑块,而严重时会导致整个种子变为深紫色并伴随裂纹。
大豆紫斑病的病菌通过菌丝体潜伏在种子表面,或者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这些都是次年的初侵染源。如果播种时使用了带菌的种子,病菌就会侵入病苗的叶片,引发新一轮的病害。尤其是在大豆的开花期和结荚期,若遇到多雨天气和较高气温(适宜的日均温度为25.5~27℃),则病害发生较重。相反,在日均温度低于或高于这一范围时,发病的概率则会降低。
在正常年份,大豆紫斑病的发生率较低,但在雨水较多的年份则会加重。因此,在大豆的生长周期内,尤其在蕾期、开花始期、结荚期及嫩荚期,各务必喷洒有效的药剂进行防治。
可使用50%福美双(500-800倍液)配合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使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均可有效控制病情。同时,田间管理上应做好排涝降渍工作,尽量避免田间积水,以抑制病害的传播。
通过正确的防治措施和及时的管理,农民可以有效降低大豆紫斑病的发生,从而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上一篇:中豇一号豇豆栽培技术详解
下一篇:丰豇一号:新推出的豇豆优质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