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白斑叶枯病,俗称“韭菜灰霉病”,是影响棚室栽培韭菜的主要病害。这种疾病的产生不仅影响韭菜的生长,同时也严重威胁其产量和品质。
韭菜白斑叶枯病在初期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或浅灰褐色的小斑点,随着病情发展,病斑由叶尖向下扩散。若环境湿度较大,枯叶的表面可能出现密集的灰色或绿色绒毛状霉,此外,刀割茬口处也可能出现腐烂现象,初期呈水浸状,随后变为淡绿色并带有褐色轮纹,病斑扩散后通常呈半圆形,湿度增加时,表面会显现灰褐色或灰绿色绒毛状霉。
韭菜白斑叶枯病的发生与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病菌最适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至30℃,而相对湿度需保持在85%以上。在棚室小气候环境下,韭菜的抗病能力较差,常见严重发病现象。这种病害在气候波动时更易加重,例如夜间低温和白天高温高湿、通风不足以及棚室底口冷风的直接影响。
防治韭菜白斑叶枯病的第一步是控制温度和湿度。根据天气变化,可以在中午适量打开棚膜,增加通风以降低温度和湿度。此外,加设围裙以防止底风直袭,努力使棚室内的最高温度不超过23℃,昼夜温差不大于10℃,相对湿度保持在75%以下。
每次收割韭菜后,应及时清理病叶和病株,将病残体带出棚室并深埋或焚烧,以防病菌扩散。这是控制病害传播的关键步骤。
在病害初期,可以使用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进行处理,每亩250克,分散到6至8个点,利用暗火烟熏3至4小时。此外,在培土前可喷洒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速克灵1000倍液,每亩约45公斤。对于病情较重的田块,建议连喷两次以提高防治效果。
韭菜白斑叶枯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温度、湿度、清理以及药剂使用等多个因素。通过科学管理,及时防治,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确保韭菜的健康生长与丰收。
上一篇:韭菜干尖的成因及对策解析
下一篇:韭菜叶尖发黄干枯的原因及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