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干尖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是棚室韭菜栽培过程中常见的重要病害之一。由于其发病原因各异,导致症状表现也不同,例如:叶片生长缓慢、外叶发黄、叶尖枯黄、嫩叶泛黄、外叶枯死等。因为该病害普遍出现且后期容易伴随腐生菌感染,因此需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如果在韭菜栽培前后大量施用碳酸氢铵或在土壤中撒施尿素和棉饼,则可能导致棚内氨气聚集,进而对韭菜造成危害。氨气的气味在棚室内极为明显,当空气中的pH值达到8时便开始发生氨害,若pH值超过8.5,危害程度会加剧。氨气危害的特征是首先叶尖枯萎,随后逐渐变褐。
韭菜最佳生长环境为中性土壤,长期施用大量饼肥、稀粪肥及酸性化肥(如过磷酸钙和硫酸铵等)会导致土壤酸化,从而引发酸性危害。这种情况下,韭菜的主要症状为生长缓慢、外叶枯黄,严重时叶尖会变白枯死。
当温度超过韭菜的承受范围时,尤其是在连续阴天后突然转晴,或者高温后突然遭遇冷风,都会导致叶尖枯黄。外叶叶尖常先变为茶褐色,随后叶片逐渐枯死,而中部叶片则显得更加白化,形成高温烧病。
微量元素不足会导致干尖病,如缺钙时心叶会发黄,部分叶尖枯死;缺镁会使外叶发黄枯死;缺硼则影响中心叶生长。如果锰元素过剩,则嫩叶会轻微发黄,外叶同样会出现枯死现象。
在覆盖膜之前和之后,不宜直接施用大量的碳酸氢铵及尿素,以防止氨气中毒及亚硝酸气体危害。如果是因酸化土壤引起的干尖病,可以通过施用石灰来调节酸碱度。然而,为避免氨害,棚内不宜施用石灰,必须保持良好的通风以降低氨浓度。施肥时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施后及时浇水,同时避免过量使用化学酸性肥料及生理酸性肥料。
在棚室内温度达到20至25℃时,应开始放小风,随着温度升高应逐步加大通风量,避免冷空气瞬间大量进入。白天气温应控制在30℃以下,夜间不低于8℃,从而降低昼夜温差,维护植物健康。在高温时及时浇水并增施氮肥,可以增强韭菜的耐热能力,避免叶烧病的发生。
在农药使用中,需避免过量使用含锰的农药,如代森锰锌,以防止锰过剩引起韭菜干尖病。
上一篇:大田韭菜冬季管理方法
下一篇:百年失传的五色韭菜成功复苏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