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可在幼苗期及成株期均引发炭疽病。幼苗期感染后,除子叶外,幼茎同样易受侵袭,表现为短条状或梭形褐色至红褐色斑点,片状部位稍凹陷或有裂纹,最终可能导致幼苗枯死,患处可见小黑点,显示该病原的分孢盘特征。
在成株期,叶片若感染,通常会出现圆形至不规则形态的病斑,边缘呈褐色,而中部则较为淡褐。湿度较大时,病斑表面能隐约看到不明显的云纹,并出现朱红色的小点,进一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豆刺盘孢菌属于半知菌亚门,其发病规律与菜豆炭疽病相似。该病原具有生理分化的特性,因此不同的生理小种存在。不同品种之间的抗病性表现也有所差异,例如福安红豇豆(福建地方种)和齐尾青(中抗,广州郊区地方种)显示出较强的抗炭疽病能力。然而,对于其他地方的强抗病品种,其对炭疽病的具体抗性尚需进一步观察与确认。
针对豆刺盘孢菌引发的炭疽病,可以参考菜豆炭疽病的防治措施,尤其是对幼苗期的预防需给予重视:
在播种前,可用种子重量的0.3%比例,涂覆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粉,或45%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进行药剂拌种,以提高种子的抗病力。
育苗时可以使用药土,例如配制75%百菌清与70%托布泽(1:1)的混合肥土,按照1:500的比例施用,或者在穴播时用药土进行护种,移苗时同样应用药土进行护苗。
在出苗后至抽蔓上架前,建议喷洒上述药剂1000-1500倍液2-3次,喷施间隔为7-10天,以增强植物抵御病害的能力。
在成株期,结合防治煤霉病等其他叶部病害,应定期喷药保护茎叶及豆荚,确保它们免受病害侵害。
上一篇:豇豆安全用药的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