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疫病,通常被称为死藤,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豇豆的重要病害。自1983年,该病突然爆发,造成了严重的生产损失。豇豆疫病具有强烈的流行性,其病情在不同年度之间变化巨大,成为豇豆生产中不容忽视的关键病害。病菌感染的范围主要限于长豇豆、豇豆及饭豇豆等豇豆属作物。
豇豆疫病可以影响植株的苗期和成株期,主要危害蔓茎、叶片和豆荚。在对口叶期,感染往往先从根部和顶心开始。根颈受害后,出现水渍状的缢缩,导致植株倒伏并死亡;顶心受害后,情况同样严重,会导致茎部缢缩并逐渐枯死。
在爬架前,蔓茎多在近节处发病,最初呈现暗绿色的水渍状,随后变为灰褐色及深褐色影响生长。爬架后的病部及周围环境也可能出现变色和病变。叶片感染后,出现不规则的灰绿色坏死斑,病斑通常中间呈灰褐色,受潮后容易腐烂。叶柄和花梗上也出现类似症状,表现为黄绿色的萎垂与死亡。
豆荚初为暗绿色水渍状斑,湿度大时可能出现白霉,容易引起整荚软腐。干燥的天气则导致病部变细并不规则屈曲,且在潮湿条件下,边缘不明显,常伴随稀疏的白霉。
豇豆疫病由真菌豇豆疫霉(Phytophthora vignae Purss)引发。病部上的稀疏白霉实际上是病原菌的孢子囊和孢子囊。在雨后病荚上还可能生长有菌丝体。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游动孢子通过风雨、流水等途径传播。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6℃,而侵染适温在25~28℃之间。降雨的多少与频率对疫病流行影响显著。在武汉等地区,中心病株出现后若降雨频繁,疫病易于扩散。此外,土壤类型、轮作频率以及施肥管理也对病害重发生造成直接影响。
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地,并尽可能使用砂质壤土。对于病害严重的地块,应与非豇豆属作物进行两年以上的轮作。此外,选择适合的豇豆品种,如鄂豇豆2号等,可提高抗病能力。
采用深沟窄畦的方式,春播豇豆时可覆盖地膜,并做好及时清沟以防水涝。同时,必要时进行浸灌,避免大水漫灌。及时清除病残体可有效减少病害传播。
在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施药。可选择如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等多种药剂进行喷雾,通常施药间隔为7至10天。喷药时应结合天气预报,尽量在雨前进行,以提高药效。
通过综合以上管理技术,可以有效控制豇豆疫病的发生,保障丰收。种植者应时常关注天气变化及土壤状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损失。
上一篇:豇豆种植的管理与技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