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又名长豇豆,是一种广泛种植的豆角,其栽培有悠久的历史。适宜在4月至12月进行种植,以下是豇豆的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或砂质壤土进行种植。一般在7月中旬播种。播种季节应尽量提前,以保证豇豆有更长的生长周期。豇豆的根系主要分布在15-18厘米的土层中,具备较强的吸肥和耐旱能力,但根瘤发达程度较低。因此,在整地时需要深耕并施用充足的基肥。每亩应施入有机肥2500-4000公斤、过磷酸钙15-20公斤和草木灰100-150公斤。为了避免湿度过高导致幼苗徒长或烂根,播种时应选择晴天,并确保播种行间提前灌水。播后2-3天内不宜浇水,待种子出苗时再适量浇水,以调节田间小气候。
合理密植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方法。一般采用密植法,早春低温时可在大棚中育苗,移植到田地中。种植后8-10天内应及时定植,或者可用地膜覆盖畦面以增加地温。每亩用种量为1.25-1.58公斤,行距50-60厘米,株距12-15厘米,每穴播2粒种子。最终,每亩可达到1500-2000公斤的产量。
在开花结荚前,豇豆对肥水的要求相对较低,过多的肥水将导致茎叶生长过旺,影响开花和结果。生长初期应控制肥水供应,待植株开花后,再增加肥水,促进多结荚。在管理过程中,应控制浇水频率,待第一花序坐果后,适时添加水分,并在豆荚伸长时再次浇水,保持地表湿润。
豇豆的主蔓可长达2-3米,合理整枝可以使养分分配更均衡,促进果实的增产。具体方法包括:去除主蔓第一花序以下的所有侧芽,及时摘心中后期主蔓上长出的侧枝。对于液肥水条件良好的植株,可以适度利用侧枝结荚。主蔓长到一定高度后进行打顶,以控制其生长并促进侧枝结果。
豇豆主要面临的病害包括叶霉病、叶斑病等,防治应以农业措施为主,如实行轮作和选择抗病品种。同时,加强田间管理,使用合适的药剂进行防治,例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其他 fungicide。在害虫方面,以豇豆螟为主,可以使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进行防治,间隔7-10天喷洒。
豇豆在开花后10天左右即可达到商品成熟期,此时豆荚饱满柔软,需及时采收。若延迟采收,豆荚品质将下降,同时过多的植株消耗可能导致早衰。
上一篇:春丰:新型早熟豇豆品种介绍
下一篇:武汉郊区豇豆疫病的识别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