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菇作为一种高温结实型的食用菌,适宜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栽培。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草菇的栽培过程、关键技术及注意事项,帮助您获得丰收。
草菇的最佳栽培季节为6月20日至9月20日。其菌丝生长的理想温度范围为20至40℃,最适生长温度为36℃。在子实体分化方面,27至31℃的温度最为适宜,特别是28至33℃的温度条件下效果最佳。
草菇的生产过程可分为多个关键步骤,包括原料准备、建堆发酵、巴氏消毒、铺床播种、覆土、菌丝培养、出菇管理及采收等。
若菇棚以前栽培过双孢菇或其他食用菌,需先进行彻底清理和消毒。具体步骤包括:清除废料、刮去棚壁的土层、用石灰浆对棚体进行粉刷,并在地面上一层石灰粉。之后,将遮阳物揭去,打开通风口进行5至7天的暴晒以备使用。
准备麦草作为栽培底料,其配方为100千克麦草、10千克麸皮和4千克石灰。首先,将麦草切成10至20厘米的段,使用浓度为3%的石灰水浸泡24小时,软化之后可进行发酵。建堆时需保持堆高约1米,通过太阳的辐射和堆内温度使菇棚温度上升至60℃,并保持10小时后,再调整温度至48至52℃以待铺床。
将经过发酵和消毒的麦草铺在床面上,中心料厚20厘米,周边料则为15厘米。接着,撒上经过处理的麸皮和石灰粉,喷水后要确保水分含量达到75%左右,pH值维持在9.0至10.0之间。当培养料温度低于40℃且无氨味时,开始播种,每平方米用菌种500克,采用穴播法进行种植。
播种后需对菌床进行覆土,覆土厚度为0.8至1厘米,并再次喷洒石灰水以达到最佳含水量。关闭一部分门窗以保持湿度,并控制温度在35℃。一般情况下,菌丝在9天内能充分扩展并覆盖培养料,为后续出菇打下良好基础。
约在播种后的9至10天,幼菇开始出现,此时应保持85%至95%的空气湿度。在幼菇生长阶段避免喷水,待菇体逐渐长大时可适量喷雾以保持湿度。同时,当草菇进入可采收期时,及时采收首潮菇,并在采收后适当调整喷水时间,以确保后续潮次的水分需求。
草菇的栽培过程需严格遵循各个环节,通过合理的管理与技术措施,可以实现丰收。希望本文的指导能够帮助您顺利种植草菇,获取丰厚的经济效益。
上一篇:杏鲍菇生产中的关键出菇管理技术
下一篇:猪用灭活疫苗的应用与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