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是一种常见的香草,不仅用于烹饪,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了解其栽培方式和管理技术,可以帮助您获得高质量的紫苏叶。以下是详细的栽培指南。
在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紫苏可选择在每年3月底至4月初露地播种,或进行育苗移栽。在6月至9月间可陆续进行采收。而在保护地内,从9月至翌年2月均可进行播种或育苗,收获时间为11月至次年6月。
紫苏种子的休眠期较长,采种后需经过4至5个月后才能完全发芽。如果希望进行反季节生长,可以通过低温和赤霉素处理来打破休眠。处理方法是将刚采收的种子浸泡在100微升/升的赤霉素溶液中,并置于3摄氏度的低温和适当的光照条件下5至10天,然后在15至20摄氏度的光照下催芽12天,发芽率可达到80%以上。
在江南地区,最佳的育苗方法是于3月中旬使用小拱棚播种。每公顷需用种量为3千克,苗床播种量为10至14克/平方米。在播种前需要浇足底水,均匀撒播种子后用薄土覆盖,并撒上稻草,最后加盖小拱棚以保持温湿环境。经过7至10天可出苗。
在苗床生长过程中,要及时揭除地膜,以防止秧苗疯长成高脚苗,同时保持通风透气。一般在4月份时可揭除小棚薄膜,促进植株生长,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在定植前10至15天进行深耕,并施加复合肥和人粪尿等作基肥。整地时要将土壤做成宽1.2米的毛垄,净垄面为0.9米。在定植前喷洒除草剂,隔离定植穴以避免破坏土表。定植时间一般安排在4月中旬。
定植时秧苗应有2至3对真叶,每垄定植6行,株行距为0.15米。不同用途的紫苏还可以在保护地进行特殊栽培,以生产芽紫苏和穗紫苏。
在生产期间,要根据植株的长势进行及时的追施尿素,并保持土壤湿润,促进快速生长。定植后20至25天要摘除初茬叶,确保叶片生长良好。
紫苏病虫害较少,但如出现锈病可使用50%托布津进行防治。对付蚱蜢和小青虫等害虫,则可喷洒残效期短的杀虫剂,确保在采摘后立即进行喷药。
嫩茎叶可随时采摘,作出口商品的紫苏需遵循标准采收。一般在5月下旬或6月初,若秧苗健康,从第四对叶开始即可达到采摘标准。6月中旬至8月上旬是采收的高峰期,每3至4天可采摘一对叶片。
为了获得优质的紫苏种子,应适度进行摘心处理,减少茎叶的营养消耗,并增加通透性。在花蕾形成前,追施一次氮肥和过磷酸钙,及时采收以防止自然脱落并保证种子的质量。
通过掌握上述技术,您可以高效地栽培紫苏,实现更高的产量和质量。这不仅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还能为您的种植事业带来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