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的学名为Perilla frutescens(L.)Britt.var.arguta(Benth.)Hand.-Mazz.,它是一种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唇形科草本植物,广泛种植于中国的多个省份。紫苏的全草可入药,具有散寒解表和理气宽中的功效。
紫苏常见的病害表现为叶背面散生的黄色近圆形小疱,这些疱是病原菌的夏孢子堆。严重时病斑数量显著增多,布满叶背,但叶片并不会枯萎。此外,有时可以观察到叶背的夏孢子堆几乎呈白色,这是由于超寄生菌Ramularia coleospori Sacc.导致的。
引起紫苏病害的病原菌称为Coleosporium perillae Syd.,也被称为紫苏鞘锈菌,属于担子菌亚门的真菌。该病菌的夏孢子堆呈黄橙色,通常散生或集生,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在0.2至0.5毫米之间。夏孢子呈浅黄色,球形至近球形,表面密布小沈,壁无色,厚度约1.5微米,大小为17至26×12至18微米。冬孢子阶段的状态尚未被观察到。
紫苏病原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在温暖的小气候条件下,夏孢子可以全年产生并不断传播,某些情况下甚至看不到冬孢子阶段。高温和高湿的环境是该病发生的高风险因素。
为有效防治紫苏病害,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保持田园清洁,加强管理,推荐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并适当密植。
在病害初期,可以采用15%三陛酮可湿性粉剂以1000―15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进行喷洒,此外,还有多种药剂可选,如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等。建议每隔15天喷洒一次,防治1到2次,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上一篇:紫苏种植技术(二)
下一篇:四季可种植的香红四季紫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