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麦和紫苏是两种在中国广泛种植的药用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效益。本文将介绍它们的栽培技术、管理要点及注意事项,帮助种植者提高产量与品质。
瞿麦主要分布在河北、四川等省。它喜温暖湿润的环境,适合阳光充足的生长条件,但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可栽种,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佳。
在播种之前,每亩需施用厩肥1500~2500公斤、过磷酸钙15~20公斤及草木灰50公斤,施肥后需深耕25厘米,整地后采用宽1.2米、高15厘米的畦或宽45-60厘米的垄进行种植。
瞿麦主要通过种子繁殖,种子播种时间为4月中下旬,行距15~20厘米,沟深1.5~3厘米。每亩播种量为1-1.5公斤。此外,分株繁殖也可于4月上中旬进行,挖出的根须分成5-6株一组进行栽种。
苗高达到6-10厘米时进行浅中耕,之后每次浇水或施肥后需进行中耕除草,全年可进行3-4次。同时,收割后每亩需追施厩肥1500-2000公斤和硫酸铵5-10公斤,确保土壤健康。
紫苏广泛分布于全国,村边路旁常有野生,适应性强,特别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长更为茂盛。一般情况下,紫苏的种子播种后4天即可发芽,生长对温度要求较高。
选择阳光充足、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进行种植,每亩需施用厩肥3000-4000公斤,整地后可做宽1.2米、高15厘米的畦或宽60厘米的垄。
紫苏的种子可通过直播或育苗移栽。条播时行距为40-50厘米,深度0.5-1厘米,每亩播种量为0.75-1公斤。若环境干旱或寒冷,可以选择先育苗后移栽的方法。
在田间管理中,需注意勤中耕除草,特别是在植株封垄前。浇水后要及时进行中耕,以防土壤板结。在生长过程中,根据情况进行间苗、定苗和补苗,确保每株的生长空间。
如土壤较为瘠薄,出苗后可每14天施肥一次,最后一次施肥时应加土壤。紫苏在幼苗及花期需水量较多,及时浇水和排水是确保其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
瞿麦与紫苏的成功栽培需要合理的选地、精细的管理和适时的施肥浇水。掌握这些关键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植物的生长质量和产量,为种植者带来更好的经济回报。
下一篇:紫苏种植技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