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灰霉病主要影响韭菜的叶片,并可分为三种类型:白点型、干尖型和湿腐型。白点型和干尖型最初在叶片的正面或背面出现白色或浅灰褐色的小斑点,病斑由叶尖向下扩展,最终形成椭圆形或梭形的病斑,并且这些病斑会相互融合,导致半叶或全叶的枯焦情况。湿腐型通常发生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下,叶片上不会出现白点,而是形成密集的灰绿色绒毛状霉,散发霉味。
在干尖型中,病变始于割茬刀口,并向下腐烂。初期呈水浸状,后期变为淡绿色伴有褐色的轮纹,病斑扩散后呈现半圆形或“V”字形,病斑可向下延伸2-3厘米,表面生有灰褐或灰绿色的绒毛状霉。在贮运过程中,韭菜的病叶往往会表现出湿腐型的症状,完全湿软腐烂,并在表面产生灰霉。促使病菌生长的最佳温度为15℃到21℃,而27℃时,菌核的产量达到最高,并能通过菌核越冬。通常在秋末冬初韭菜扣棚后会开始出现病症,因为此时棚内的生态条件非常适合病菌的生长。
防治韭菜灰霉病的首要步骤是清洁田园。在收割后,需要及时清除病残体,并将它们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以防止病菌扩散。此外,保持棚内的通风和降湿也是控制灰霉病的关键措施。通风量应根据韭菜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整,并要特别注意肩部通风,避免底部通风。
在培育壮苗时,应注重养茬,适当施用有机肥,并及时进行追肥、浇水和除草,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在棚内发病的初期,可以采取烟雾法或粉尘法进行处理:烟雾法使用10%速克灵烟剂,每亩每次250克的剂量,在傍晚时进行;粉尘法则使用10%灭克粉尘剂,每亩每次1公斤,间隔10天进行一次,连续或与其他防治措施交替使用2-3次。
在药剂防治方面,应始终以预防为主。每次收割后培土前,以及在病害初期,使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洒。如果有必要,也可以选择50%速克灵、50%扑海因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以1000-1500倍液的比例在每隔7-10天喷洒1次,连续防治2-3次,以增强防治效果。
上一篇:韭菜叶尖发黄干枯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下一篇:韭菜“干尖病”的有效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