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煤霉病,又被称为叶霉病或叶斑病,广泛分布于各地,尤其在夏秋季节时更为常见,严重影响豇豆的产量。该病害不仅损害豇豆,还会侵袭其他多种豆科作物,如菜豆、毛豆、蚕豆等,已成为长江流域豇豆丰产的主要障碍。
豇豆煤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藤蔓、叶柄和豆荚也会受到感染。一般来说,幼苗期和成株期的嫩叶受到感染的几率较低,而成熟叶更容易被侵染。在田间,病害通常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扩散。初期病斑为不明显的近圆形黄绿色斑点,逐渐发展为直径0.5至20毫米的紫褐色病斑,病斑边缘通常不明显。湿度较大时,病斑表面可能会出现暗灰色或灰黑色的霉层,这种霉状物是病原菌的孢子。严重时,病叶会干枯早落,仅剩下梢部的幼嫩叶片。
豇豆煤霉病由真菌豆类煤污尾孢菌(Cercospora vignae)引起。该病原菌通过分生孢子传播,其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在病斑上形成暗灰至灰黑色的霉层。病菌在土壤中以菌丝块的形式越冬,并通过气流传播分生孢子,进一步导致病害蔓延。
病菌生长所需的温度范围为7至35℃,最适温度为30℃。在潮湿和高温的环境中,病害更加严重。雨季通常是病害的高发期,春季播种的豇豆相对于夏季播种的更易受害,特别是晚春播种的豇豆,发病情况尤为严重。种植条件不良的地块,如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往往也会出现严重发病。
不同豇豆品种对煤霉病的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如鄂豇豆2号、湘豇1号、2号、4号等,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采取措施减少病源是防治的重要一环。避免套种和连作,重病田与非豆科作物进行轮作,并在豇豆采收后及时清除病株及病残体,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施用有机肥和磷钾肥物质以增强植株生长,提高抗病性。此外,合理密植和合理栽培,以确保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也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病害初期进行药剂喷施是控制病害的重要手段。可以使用70%甲基硫菌灵、50%多菌灵、75%百菌清等药剂进行喷雾,施药间隔控制在10天左右,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豇豆煤霉病的发生,从而提高豇豆的产量及品质。
上一篇:豇豆遭受青枯病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鄂豇豆2号品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