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早枯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特别是在长江流域。近年来这种病害有所加重,以至于2003年如皋市的豇豆早枯病面积达到了30%,导致产量损失高达10%至20%。在最严重的情况下,某些田块的产量损失甚至超过了50%。
早枯病在豇豆生长旺盛的中期发生,通常发生在7月上旬至8月初。这一阶段正是豇豆结荚和生长最为关键的时期,因此该病的出现会对产量造成显著影响。
早枯病通常从某一个区域零星出现,随后迅速扩展至整个田块。
其主要表现为老叶先枯萎,很快蔓延至全株。叶片的枯焦症状各不相同,有的从下向上呈水渍状,有的则出现轮纹或不规则病斑,病斑逐步扩大合并后,最终导致叶片焦枯脱落。
正常情况下,大面积早枯病的发生概率较小,但由于夏季台风及暴雨天气,可以诱发该病。例如,2003年的多次强台风暴雨导致了全市豇豆田大范围的发病。
早枯现象在不同的豇豆品种间的发生情况不同,早熟品种相比中晚熟品种更容易重病。在如城镇进行的调查中,之豇28的发病率为41.3%,而扬豇40仅为12.7%。
早枯病对豇豆的产量影响显著,尤其是在上季。比如在如城镇城北村,早枯病发生于结荚初期,致使8月中旬时全部枯死,几乎无收成。
豇豆早枯病的发生并非仅因病菌感染,生理失调等因素也会促成该病的产生。因此,尽管尚未找到特效药物,采取以防为主的措施以及适当药物控制,可获得良好效果。
不同品种对早枯病的抵抗能力差异明显。选用品种时需考虑抗性及丰产潜力,扬豇40因其抗病性强且丰产,适合在本地推广,而之豇28不适合在重病区种植。
中耕深度需要达到25厘米,以促进豇豆根系的生长。
每667平方米施用2至3立方米优质农家肥,能够大幅度减少早衰风险。
近年来的实践显示,在豇豆结荚初期喷施增抗剂和磷酸二氢钾能优化养分分配,提升光合作用能力,从而有效防治早枯病。
强台风和暴雨是诱发早枯病的重要因素。应提前修建排水沟,推行高畦栽培法,以减少海水对豇豆的影响,灾后及时排水有助于恢复生长。
在病害初期,可使用枯萎净和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施,喷施间隔为5至7天,连续使用3次,能显著提高防治效果。
上一篇:春夏时节的豇豆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