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锈病是豇豆作物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尤其在中南及西南地区更为严重。由于夏秋季节的高温多雨,病害的传播变得非常容易。病情严重时,受害的叶片可能出现扭曲、枯死等现象。豇豆锈病菌属于全型锈菌,以单主寄生的方式在豇豆上生活,其生活史中的不同阶段会引起各种不同的症状,这导致了豇豆锈病的复杂性。
性孢子器和性孢子阶段较为少见,通常出现在每年6月中下旬,位置多集中在春播豇豆的叶片中部及下部。病斑通常呈圆形或近圆形,最初为黄绿色,后逐渐变成具有黄绿色晕环的褐色病斑,直径在1.3至4.0毫米之间,上面会聚集小型的粟褐色至黑褐色点状物。
锈子器和锈孢子阶段同样少见,出现的时间通常也是在6月中旬。它们通常集中在叶片背面,表现为白色或者黄白色的“疱斑”,成熟后锈孢子会大量聚集,形成黄白至淡黄褐色的“粗绒”状霉。
夏孢子堆及其阶段是豇豆锈病最为严重的阶段,通常从6月上旬开始出现在近地面的成熟叶片上。夏孢子堆在叶面上通常呈现为近圆形的白色小疱斑,逐渐转变为灰褐色,并最终破裂,释放出红褐色的粉状夏孢子。此时,出现黄晕的症状极为常见。
随着植株衰老或气温降低,夏孢子堆转变为黑色的冬孢子堆,散出栗褐色的冬孢子,通常在6月底和9月上旬可见。
在越冬病残体上产生,没有其他可见症状。
在我国南部的暖和地区,豇豆锈病菌的生长几乎是全年无休的,因此没有明显的越冬现象。初次感染源通常来自随季风吹来的夏孢子。在适宜的高温多湿条件下,尤其是当日均气温达到24℃并伴随频繁降雨时,病害便容易流行。丘陵地区因雾气重、露水多,发病时间通常早于平原。此外,氮肥施用过多、排水不良及密植等情况都会加重病情。
不同豇豆品种对锈病菌的抗性差异明显,农民应根据生产需求和消费习惯选择适合的豇豆品种。
一方面,避免在早播豇豆地块附近种植迟播豇豆,尤其是重病田附近;另一方面应控制氮肥的使用,合理密植,并注意田间的卫生管理。
一旦发现病害,需立即开始喷药。推荐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至1500倍液、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等,间隔10至15天喷洒一次。此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和波尔多液等也是有效的防治剂。
了解豇豆锈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能够帮助农民有效应对这一病害,保障豇豆的健康生长。
上一篇:天禧豇豆:玉带般的美味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