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细介绍雷竹(早竹、早园竹)的栽培条件、造林技术以及抚育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同时,对雷竹笋的质量等级进行了初步的规定。此标准适用于国有、集体和个体经营的雷竹基地,并为农业经营户的四旁种竹提供指导。此外,对于高节竹和哺鸡竹类也提供了相应的参考。
雷竹的栽培需要满足特定的气候条件。年平均气温应在12℃至16℃之间,年降水量应达到1250mm至1800mm,特别是在3月至5月及8月至9月期间应有丰富的降水。
理想的土壤类型为沙质壤土或红、黄壤土,PH值应控制在4.5至7.0之间。土层深度需在50cm以上,土壤应疏松透气并具备良好的排水性。
选择海拔500m以下、坡度在15度以下的丘陵坡地。要求背风向阳,光照充足,同时交通便利,靠近水源。
整地需采用劈山、清理林地等方法,清除石块、树蔸和竹蔸。整地深度需达到30cm,每公顷应挖950至1500个穴,穴的尺寸为长60cm、宽40cm、深40cm,且开沟的宽度和深度分别为25cm和30cm,每隔10m开沟一条。
选择生长健壮、枝叶茂盛且无病虫害的优良种竹为母竹,母竹年龄应在1至2年之间,胸径应控制在2cm至4cm之间。
挖掘时需留鞭,来鞭保留15cm至20cm,去鞭保留25cm至30cm。在挖掘过程中应确保不伤害鞭芽,且要带土不少于10kg。
移竹造林时,带土鞭需平置,埋深20cm至25cm。建议在每年10月至11月、梅季入梅前后或冬季进行造林,适宜密度为每公顷900株至1500株。
若栽后连续5天无降水,需浇水一次,每株用水量为15kg,以保持土壤湿润。
每年需进行三次松土,分别在2月、5月至6月及9月至10月进行深翻,以促进土壤通透性。
施肥应结合松土进行,具体为:2月首次施氮肥,5月至6月施复合肥,9月至10月施人粪尿,持续至第三年,第四年按照成林标准施肥。
通过留母竹笋以促进早成林,第一年留1至2株,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留2至3株。新造林地前两年可套种豆科作物以耕代抚。
应及时补植,防治病虫害,且冬季要进行摇雪以防止雪压。
上一篇:毛竹笋产品加工工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