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陕豆)立枯病,又称立枯丝核菌病,其病原为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属于半知菌亚门和担子菌亚门。此病症主要对扁豆和陕豆等作物造成严重威胁,危害主要集中在茎部。
立枯病不仅在苗期表现出症状,在成株期也同样可以发病。苗期时,病菌感染后,扁豆茎基部会出现褐色至棕褐色水渍状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斑点将扩展至整个茎部,导致茎部缢缩,幼苗最终会萎蔫。成株期感染时,灰褐色坏死斑会出现在根茎部,随后向周围蔓延,导致根茎烂根。在高湿度环境下,感染部位还会出现浅褐色蛛丝状霉。
Rhizoctonia solani 是导致立枯病的主要病原体,能够在土壤中存活2至3年。此外,它也可以在病残体或其他作物、杂草上越冬,是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菌的菌丝体可以通过农田的耕作、灌溉水及昆虫进行传播。植株生长不良、持续低温阴雨天气、连作多年、地势低洼及排水不良等都容易加重发病。
为了有效防治扁豆立枯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实施2至3年的轮作计划,无法轮作的重症地块应进行深耕改土,以降低病害的发生几率。
应保持适当的种植密度,并及时摘除下部老叶片,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在低洼地区实施高畦栽培,并在雨后及时排水,确保土壤不积水。同时,在收获后进行及时清园,防止病源再生。
在发病初期,可使用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进行喷洒。此外,使用30%倍生乳油200×10-6至375×10-6进行灌根,亦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同时,也可施用移栽灵混剂以增强防治效果。
通过以上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扁豆立枯病的发生率,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长,提高产量。
上一篇:高产早熟扁豆的栽培技术
下一篇:高产扁豆新品种及其栽培技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