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白绢病,又称齐整小核菌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的真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引起的。这种病害主要影响扁豆的茎基部和土表的枝蔓,导致植物腐烂和死亡。
扁豆白绢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茎基部和土表枝蔓的变褐腐烂,病变部位会产生大量白色菌丝体和棕褐色的小菌核。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扁豆的生长和产量。
Sclerotium rolfsii Sacc.的菌丝体呈白色透明,较为纤细,老菌丝的直径为2~8微米,分枝不成直角,具隔膜。在培养基PDA上,菌丝体白色茂盛,呈辐射状扩展。菌核初呈乳白色,后变为茶褐色或棕褐色,球形至卵圆形,大小为1~2毫米,表面光滑且具光泽。
扁豆白绢病主要通过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菌核会萌发并侵入寄主的茎基部或根部,潜育期为3~10天。发病适温为30℃,高温和及时的降雨有利于菌核的萌发。
为有效防治扁豆白绢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在667平方米的土地上施用消石灰100~150kg,以调节土壤酸碱度至中性,或大量施用腐熟有机肥。
发现病株后应及时拔除并集中销毁,以防病害扩散。
在发病初期,可以施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立枯磷可湿性粉剂,按1份药剂对100~200份细土的比例施用,直接撒在病部根茎处,防效显著。必要时可喷洒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洒一次,防治1至2次。
利用木霉菌进行生物防治,使用培养好的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0.4~0.45kg与50kg细土混匀后撒覆在病株基部,每667平方米施用1kg,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上一篇:冬季扁豆栽培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