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中药植物,其种子被称为苏子,茎秆称为苏梗。紫苏的各个部分,包括苏子、苏叶和苏梗,都可以作为药材使用。鲜紫苏全草还能提炼出紫苏油,这种油在医药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原料价值。
紫苏种子含有34%至45%的油脂,既可以食用,也具有显著的药用效果。长期食用苏子油有助于治疗冠心病及高血脂等健康问题,因而其药用价值不容小觑。
紫苏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疏松、肥沃的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中生长表现良好。在生产过程中,紫苏通常采用种子繁殖,分为育苗和直播两种方式。为节省种子及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育苗移栽法成为了主要的种植方式。
在清明和谷雨季节,每0.1亩地施用粗肥500公斤、过磷酸钙10公斤及磷酸二铵5公斤。翻耕后,将1.5公斤种子均匀撒在地面,保持土壤湿润,7至8天后即可出苗(0.1亩育苗可栽大田1.5亩)。当幼苗长出两片真叶时进行间苗,当长出3至4片真叶时定苗,苗距保持在2至3厘米。
在生长过程中要注意浇水,避免过多造成徒长。夏季收获之后可进行移栽,穴栽时可直接在麦茬田内栽种,或翻茬后再栽,亩栽3300至3800株。栽后需浇水,一般选择在下午进行,确保植物成活后进行一次中耕除草。
小暑至大暑期间,紫苏进入快速生长期,亩追施尿素20至30公斤。孕蕾期再追施尿素20公斤或二铵15公斤。在白露节前10至15天停止浇水和追肥,让植物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和质量。在白露节时收割苏叶和苏梗,如果是采种子,则在白露节后摘下植株下部的大叶进行晾晒。待寒露节时,大部分种子成熟后割下全株晾晒,打出种子后再晒干处理。需要注意的是,结种子后的苏秸已失去药用价值,需作为燃料处理。
通常情况下,亩产苏子在100至125公斤之间,目前市场上苏子的价格为6.5至8元人民币每公斤,高产可达到150公斤。同时,亩产苏叶在200至250公斤,显示出紫苏在农业生产中的良好经济前景。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紫苏的生产潜力和市场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上一篇:紫苏的种植技巧与方法
下一篇:紫苏皱叶品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