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灰霉病,亦被称为“白斑叶枯病”或“白点腐烂病”,是温室韭菜上常见的主要病害。为减少损失并提高经济效益,应提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韭菜灰霉病的发生与温室内部的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病菌传播最适宜的温度为15-30℃,而菌丝的生长最佳温度为15-21℃。在高温环境中,病菌会形成菌核。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病情会加重,而低于60%时,则病情较轻或不发病。
温室内的环境对韭菜灰霉病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温室内温度变化频繁,夜间低温导致的霜冻及白天的高温高湿都会使韭菜受到损害。特别是夜间如果叶片出现水珠,病情将更为严重。
韭菜的抗病能力也与品种有关。如果选择的品种抗病性较弱,且温室的小气候未能有效调控,恶劣环境将降低韭菜的抗病能力,进而导致病害发生。
若管理不当,如施肥不足,尤其是缺乏磷和钾肥,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降低其抗病能力。此外,过度灌溉造成土壤及温室湿度过高,也会引起病害,而通风不畅则会加重病情。
根据气候变化,适时适量打开棚膜,进行通风降温和降低湿度。确保棚内的最高温度不超过25℃,头刀韭菜的最高温度不能超过23℃,昼夜温差应控制在10℃以内,而相对湿度则要保持在75%以下。此外,应在棚室底口安装围裙,禁止底口放风。
首先,选择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进行播种;其次,施足基肥,主要以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为主,同时增加磷和钾肥的施用量。推行微管、滴灌或渗灌,避免大水漫灌。定期通风排湿,避免叶面结露。在生长期内,可以喷施0.3%-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促使韭菜健康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收割韭菜后,应及时清理病叶和病株,将残体带出温室并进行焚烧或深埋,防止病菌传播。结合收割后的施肥进行中耕,疏松土壤以排水,避免割茬感染。
在病害初期,立即使用药剂进行防治。每次收割后,均应进行喷药处理,以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
上一篇:韭菜遭遇的虫害问题
下一篇:韭菜黄叶干尖的预防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