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灰霉病,也称为白色斑点病,是冬春季节冷棚韭菜中常见的重要病害。该病一般在12月初开始发病,随着韭菜的生长,病情逐渐加重,可能持续到翌年4月下旬。严重时可以导致20%至30%的减产,且病叶通常伴有霉味,降低韭菜的品质。
菜灰霉病主要影响韭菜的叶片。初期,叶面上会出现从白色到浅灰褐色的小点,正面出现的情况较多,病害通常从叶尖向下扩展。随着病情的发展,斑点变大,呈现梭形或椭圆形。在湿度较高时,病斑表面会出现稀薄的霉层。病斑后期可能互相融合,形成大片,导致部分叶片或整片叶子枯焦。有时病叶不会表现出白点,反而从收割刀口向下腐烂,初期呈水浸状,后呈淡绿色,伴有褐色轮纹,病斑多呈半圆形或V字形,逐渐向下延伸2至3厘米,病叶则会变为黄褐色。在高湿度的条件下,可能出现灰褐色或灰绿色的绒毛状霉层。
针对菜灰霉病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选择一些抗病性强的品种,如黄苗、克霉1号、中韭2号、雪韭等,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为降低湿度,可使用无滴膜,适时通风,保持温度适宜,减少空内湿度,从而防止棚内温度过高。
及时清理病叶,建议将其深埋或烧毁,以防病源扩散。
在病害初期,可采用药剂进行防治,建议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速克灵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亩使用药液40至50千克,每隔5至7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洒2至3次。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遇到连阴天气时,推荐使用百菌清或速克灵烟熏剂进行防治。
上一篇:高产优质韭菜栽培技术解析
下一篇:韭菜灰霉病的特征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