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豇豆的栽培过程中,合理的管理措施将直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和产量。本文将为您介绍种植豇豆的一些重要管理要点,包括中耕、追肥和灌水、以及温度管理。
在豇豆定苗或缓苗后,若环境不太干旱,建议进行频繁的中耕以松土保墒。通常需要进行2至3次中耕,旨在促进根系的发育,使植株更加健壮。然而,若施肥和灌水过多,茎叶可能会异常旺盛,这会导致花序数量减少,并可能形成中下部的空蔓现象,因此需注意水肥的合理搭配。
在豇豆的管理中,第一水的浇灌应在蹲苗达到第一花序坐荚及其后几节花序出现时进行。此时结合施肥,有助于根系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在定植前底肥不足,建议在行间或行侧开沟施用饼肥或化肥,然后封沟处理。一般每公顷施用1500千克饼肥或300千克化肥,同时要进行插架支撑。
在进入结荚期后,需保持土壤的适度湿润,一般每10至12天为豇豆浇一次水。在每次浇水的2至3天后,应追施一次化肥,使用尿素或硫酸铵,每次每公顷施用150至225千克。同时,采用0.2%至0.5%的硼、钼等微肥进行叶面喷施,也能够促进结荚。
由于豇豆的采收期较长,因此在整个采收期间,应确保肥水的持续供应。若肥水不足,容易导致脱肥现象,表现为结荚数量减少、生长停滞、落叶及不发生侧枝等严重问题。
定植后的头一周内,应保持温室不通风,白天气温保持在28至30℃。若发现秧苗萎蔫,可以用草苫覆盖以遮阳,待恢复正常后再揭开。在下午盖草苫之前应将温度控制在18℃左右,而次日揭苫前最低温度可保持在15℃。
待豇豆缓苗后,需适当降温。当白天气温超过25℃时应放风,保持在20至25℃之间;下午温度降到20℃时应关闭风口,再将温度降到17℃后覆盖草苫。夜间温度理想保持在12至17℃,而在开花结荚期间,白天气温不能高于30℃,夜间温度最好保持在15℃以上。
通过实施上述管理策略,可以显著提高豇豆的生长质量与产量,种植者应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管理方法,以实现最佳的农作效果。
上一篇:秋季延迟栽培豇豆大棚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