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常被称作海参,是中国海鲜八珍之一。山东省作为其主要原产地,胶东海参因其个体大、皮厚、刺多而被誉为“海参之王”,享有盛誉。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山东海参的增养殖业逐渐发展,尤其是70年代工厂化育苗的突破,使得养殖生产迅速提升。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们对海参保健属性认识的加深及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海参的养殖生产已从传统的岸礁海底增养殖拓展至陆上池养殖。如今,养殖面积已超过40万亩,预计年产值可达90亿元,成为山东省水产养殖中的主要产业。
选择避开淡水流入的河口区域,并确保无工业污染的池塘是至关重要的。池塘的最佳面积为10到15亩,其他规格的池塘也可应用。底质需为砂砾或硬泥,尽管潍北及黄河三角洲适合海参生长的粉沙土质,但必须进行硬化处理。利用养虾池养殖海参时,应对池塘进行改造,在放苗前要彻底清淤、消毒,以创造良好的环境。
针对海参的生态习性,需对池塘进行改造和设置参礁。可选择各种材料,如石块、瓦片或水泥框架。考虑到西部沿海石块稀缺,可利用瓦片、网片等,参礁面积应占池塘面积的40%左右,高度为50至80厘米,以适应高温环境。
苗种的质量直接影响海参的生长和存活率。应选择来自不同海域的优质参苗,并确保其体表干净、无粘液,形态活泼且肉刺完整。在购买时,应使用PCR等技术进行检查,确保无病毒苗种进入养殖池。
按照养殖规范,苗种在30至40头/公斤之间,春季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5至10头,养殖周期为8至12个月;而规格在300至500头/公斤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0至15头,养殖周期为18至24个月。合理的苗种放养密度取决于养殖技术、换水条件及饵料供应等,应通常保持在每亩4000至10000头之间。
池塘水源应充沛,水质需清新而无污染,理想的水色为浅黄绿色或浅棕色,透明度应维持在60至80厘米之间。PH值应在7.8至8.4之间,水温保持在0至30℃,最佳为10至16℃,盐度应高于25‰。含有丰富的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物质的水质对海参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饵料投喂应根据养殖条件和放养密度来定。在低密度养殖情况下,通常通过施肥来促进底栖饵料生物的繁殖。在养殖密度较高的季节,需定量投喂如鼠尾藻、海带和人工全价配合饲料,投喂量一般为海参体重的3%至5%。
在海参的养殖中,病害预防至关重要。常见病害包括摇头、肿嘴等,预防措施包括在放苗前对参苗进行药浴,以及在快速生长期每半月消毒一次。加强水质管理以及对池塘的清淤消毒也是有效手段。
随着海参养殖的拓展,特别是在西部区域,必须采取多项技术措施以应对地质和水质的挑战。这包括参池的建设、底铺设施的设置、保持水质稳定等,以确保海参的健康生长。
优质的亲参是海参育苗成功的关键。选择体长大于20厘米、体重大于200克且无伤残的个体,并在运输过程中避免挤压,控制水温和投喂量以促进性腺的发育。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海参的种质资源需要得到有效保护。应加快建立良种场及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海参的基因多样性,同时通过引种与优良品种的杂交来改善种质。
上一篇:梭鱼苗种培育技术
下一篇:海参圈化冰期管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