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参养殖中,底质的优劣是影响养殖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参圈出现老化现象,严重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池底的有机物质的积累导致水草疯长、缺氧问题频发,甚至可能引发返底中毒和漂参化皮等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养殖户意识到清圈的重要性。然而,单单进行清圈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如何科学管理清圈和新清圈则是后续成功养殖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对于老化不明显、草长不多的参圈,可以选择用钩机或翻耕机进行直接翻耕。在翻耕之前,建议先将水排干,并使用生石灰进行处理,每亩可使用300斤。这一操作不仅能有效杀菌消毒,还能提高底层的碱度和氧化还原电位,增强整个池塘的缓冲能力,帮助减少水质变化和返底现象,为海参养殖创造更好的环境。
某些参圈因长期进水,泥沙积累严重,导致礁体被淹没,海参缺少栖息场所。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泥浆泵进行清淤。然而对于底层环境已经严重恶化的池塘,在清淤后需回填新土。由于这样的池塘底部会变得非常坚硬,因此需要多次灌水(最好使用浑水),待底部积累少量泥土后,再使用“清塘修复安”进行消毒处理。
使用多元有机酸来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海参苗成活率的影响,同时为有益菌和藻类的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
为了快速恢复池塘内的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水体的稳定性,减少因水质变化导致的参苗损失,可以使用“稳水多+利菌多”进行补菌和补碳,效果显著。
在放苗前两个小时,使用抗应激药物处理后,可直接将海参苗投放到礁石或笼子上。
如果池塘配有网箱,最好先将海参苗放在网箱中暂养3至5天,观察其状态。如有不适,可在网箱中喷洒“激活+营养快线”,帮助参苗适应新环境,提高成活率。
由于清圈后池底几乎没有天然饵料,因此在放苗后需要添加外源性“利苗多”。这不仅为海参苗提供了所需的饵料,还是对水体进行补菌的有效措施。
放苗后养殖户常常担心海参苗应激而不敢动水。然而,为了保持池塘水质的稳定,适度的肥水是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提供天然饵料,还能改善水质。
通过对2017年清圈池塘的统计,我们发现60%的池塘出现了化皮现象,其中20%的情况较为严重,剩下的40%则可能因为观察不够细致而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因此,养殖户在进行新清圈时必须注重各个细节的管理,为新的养殖周期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