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鱼苗种培育技术

养殖信息
2025-01-24 23:23:19
0

梭鱼,又称肉棍子或红眼鱼,具有广泛的适盐、适温范围,可以在海水、咸淡水和淡水中生存。它是一种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其最佳生长温度为12℃~25℃,并且能够在不同水域中进行养殖。梭鱼不仅可以单独养殖,还可以与淡水鱼、蟹、虾等混养,这种混养方式能够有效利用饵料,提升养殖效益,是一种极具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

池塘条件

池塘选择

理想的梭鱼养殖池塘面积通常在4亩至10亩之间,水深应保持在1米至1.5米,而池底的淤泥需达到15厘米。选址时应考虑背风向阳,池塘形状以长方形为主,坡比控制在1∶2至1∶2.5。鱼池应邻近水源,并确保排灌系统畅通,水质清新且供应充足。

鱼池清整

在鱼苗入池前的20天,选择晴天抽干池水,清除池边杂草与过多淤泥,耙平池底,并对池底进行曝晒,为梭鱼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药物清塘

在每亩池塘使用100公斤生石灰进行消毒处理,均匀泼洒在池底和池坡,以彻底杀灭池塘内的有害生物及病原体。

注水施肥

在鱼苗入池前10天,注入经过双层过滤的新鲜河水,以防野杂鱼和其他敌害生物进入。水注入后,每亩施入100公斤至200公斤的猪粪或鸡粪,以提高水体的天然生产力,保证梭鱼入池后能够获得丰富食物。

鱼苗放养

鱼苗运输

梭鱼在进入淡水环境前需经过20天的淡化处理,此时盐度需控制在3以下。运输时,鱼苗的理想水温应维持在16℃至23℃,并使用70厘米×40厘米的塑料袋运输,每袋可装1500尾至2500尾鱼苗。运输用水质量需清新,且要在封闭状态下确保充分充氧,尽量在夜间运输以减少压力。

调温入池

鱼苗到达池口后,需先将装鱼苗的袋子放入池水中浸泡约15分钟,待袋内外水温一致后,再缓慢将鱼苗放入池中。

梭鱼苗种培育技术

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应依据鱼种、池塘条件和技术水平决定,通常每亩可放养7000尾到9000尾鱼苗,以便在当年内培育至12厘米至16厘米的规格。

套养原则

若需在同一池塘内套养其他鱼种,需遵循两个原则:避免与梭鱼在栖息水层、食性和水质上产生竞争,并确保提前放养梭鱼夏花,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投喂饵料

饵料种类

梭鱼吃食广泛,适宜投喂菜饼、米糠、豆饼粉、小杂鱼等饵料。在人工养殖中,选择新鲜、安全的配合饵料尤为重要。

投喂方法

应当遵循“四定”原则:定质、定量、定位和定时,以确保梭鱼在最佳状态下成长,减少饵料浪费。

水质管理

保持清新水质是成功养殖的关键。根据不同生长期调整水深,一般在养殖期间每15天更换30%的池水,以促进有益生物生长。

施肥

进行定期施肥能够提升水体的肥度与生产力,通常每20天施入鸡粪或猪粪100公斤至200公斤,以保持良好的饵料环境。

病害防治

尽管梭鱼少有重大疾病,但防病工作不可忽视。放养时可用盐水浸洗鱼体,定期添加药饵以增强鱼体抵抗力,并随时清除敌害生物。

日常管理

巡塘

每天定时巡塘观察水质与鱼的健康状况,确保池塘卫生,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降温

在高温天气下,应采取措施防暑降温,以减轻梭鱼的应激反应,保障其健康成长。

并塘越冬

随着秋季的到来,需逐步停止投喂,并在适宜天气时选择良日进行拉网并塘,分规格分类放入越冬池,确保梭鱼安全越冬。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