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鱼养殖技术

养殖信息
2025-01-24 23:23:15
0

一、梭鱼的生物学

形态和分布

根据汤姆逊在1954年的统计,鲻科(Mugilidae)现存种类已达到281种,然而同属的物种重叠较多,经过确认的大约有70种。目前我国记录的主要有7属28种,但作为养殖对象的主要有鲻鱼和梭鱼。

形态特征

梭鱼(mugilsoiuy)又名肉棍子、红眼鱼等,具有圆筒形且逐渐侧扁的身体。头部短而宽,眼睛较小,脂眼睑发育不良,眼睛呈红黄色。其胸鳍基部无腋鳞,尾鳍后缘微凹,背部呈青灰色,两侧浅灰色,腹面则是白色,体侧上方鳞片带有黑色条纹。

分布情况

鲻科鱼类的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布全球,但以热带和亚热带水域最为丰富。鲻鱼分布广泛,主要见于温带、热带以及亚热带的近岸水域。它们分布于欧、亚、美、非、澳五大洲的沿海水域,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等地的重要经济鱼类。

在我国,鲻科类鱼类从南方的海南岛到北方的旅顺、丹东均有分布,尤其是在咸淡水域的数量最为丰富。总的来看,北方的种类相对较少,而南方种类尤为繁多,南海和台湾地区的种类最多,产量也较为可观。梭鱼主要分布在渤海湾和黄海沿岸,因此常有“南鲻北梭”的说法。

生态习性

环境适应性

梭鱼是一种温热带浅海中层鱼类,适合生长在沿海近岸、河口及海湾等咸淡水域,并能随潮流进入淡水中。它们的盐度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可在38‰海水和纯淡水中生存。梭鱼适合的水温范围从1到30℃,最适水温为12至25℃,对于水质的变化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梭鱼养殖技术

摄食习性

梭鱼是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食用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同时也吃一些丝状藻类、桡足类,并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接受米糠、豆饼粉和干水蚤等饵料。它们的摄食强度在昼夜、季节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通常在黎明和黄昏时分摄食较为活跃,而在冬天水温降低时,摄食量减少。

洄游行为

梭鱼属于近岸半洄游性鱼类,虽然没有长距离迁移现象,但根据季节和水温变化会进行小范围的迁移。在冬季,梭鱼会游至深海越冬,而在繁殖季节则会定期成群聚集于河口、港湾等地进行产卵。

生长发育

生长规律

根据李明德的研究,河北省采集的梭鱼最大年龄为8岁,体长可达720mm,重量为4600g。梭鱼的生长速度因年龄组而异,尤其在2至6岁之间生长最为迅速。该鱼种在第2和第3年的冬季被视为最佳商品鱼,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性别差异

雌雄梭鱼在低龄时生长差异不显著,但一旦性腺成熟,雌鱼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雄鱼。这种生长速度的差异主要受到食物环境的影响,混养于虾池中的个体生长速度普遍高于自然海域的个体。

繁殖生物学

性成熟年龄与怀卵量

梭鱼性成熟的年龄为雄2龄、雌3龄,其中大量雄鱼在3至4龄时成熟。性成熟的雌鱼体长约44cm、体重1580g,雄鱼体长32.5cm、体重450g时即可达性成熟,其卵巢重量和怀卵量随个体及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怀卵量一般为150万至400万粒。

性腺发展周期

梭鱼的性腺发育呈现明显周期性,按照发育的阶段可以将其分为6期。每个阶段的变化对梭鱼的繁殖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在生产期间,性腺会按照季节进行规律性变化。

总之,梭鱼作为一种广泛分布且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其生物学特征、生态习性和繁殖生物学的研究,对于提高其养殖效率及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