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苗种培育技术

养殖信息
2025-01-24 23:22:59
0

在水产养殖中,培育鱼苗的条件、饵料的选择以及日常管理都是确保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关键因素。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内容。

培育条件

培育鱼苗通常使用玻璃钢水槽、水泥池或网箱,适宜的容积范围在5立方米至50立方米之间,水深控制在1米至2米。容器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或长方形,并需避免阳光直射,需要通过遮光帘来调节光照强度,确保在20000lx到30000lx以下。同时,适宜的水温为24℃到28℃,应防止水温在昼夜之间出现剧烈变化。保持培育环境的安静,水质要清新,最好使用经过过滤的海水,pH值应维持在7.8至8.4,溶氧量需达到5毫克/升以上。

在前期培育中,小水体的放苗密度可设定为每立方米2万至10万尾,而大水体的密度为每立方米1万至3万尾。随着鱼苗的成长,后期的培育密度应适当降低,当鱼苗全长达到10毫米时,建议的密度为不超过每立方米1万尾,达到10毫米以上时,密度调整为每立方米500尾至1000尾。

饵料系列

仔鱼在孵出后的第4天开始摄食,但此时卵黄囊尚未消失,鱼苗处于内源性与外源性营养共存的阶段。卵黄囊消失后,仔鱼便进入了危险期,这时若未能及时提供适口的饵料,就会导致大量死亡。

青石斑鱼从卵黄囊期仔鱼到幼鱼的发育过程中,将经历三个重要的饵料转换期。这包括从卵黄囊期仔鱼过渡到晚期仔鱼,由内源性营养转为外源性营养;再由晚期仔鱼转为稚鱼期,主要食用小型浮游动物;最后是稚鱼后期与幼鱼期,这时则以底栖饵料为食。适宜的饵料包括牡蛎受精卵、轮虫、卤虫幼体、桡足类等。由于初期饵料的供应有困难,现已引入S型和SS型超小型轮虫作为替代饵料。仔鱼开口前可投放S型轮虫,数量为10个/毫升。

石斑鱼苗种培育技术

赤点石斑鱼的仔鱼在孵出后的第4天到第8天,对轮虫的摄食量在日出后会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提升,高峰出现在13:00至15:00。此阶段日均饱食量为19.6至44.2个轮虫,因此,如果饲育100万尾仔鱼,从开口到8日龄每天需供应1到2.5亿个轮虫。与此同时,可使用“绿水”技术,在水中添加单细胞藻,以提高水体生态环境的质量。

日常管理

在早期培育阶段,建议前7至10天采用静水微充气的方法。添加“绿水”时需控制量,以避免藻类繁殖过多而导致仔鱼出现气泡病。在静水状态下,每天要定时换水,初期换水量为鱼苗培育容器的1/4,逐步增加至1/2。同时,定期清底,确保水质良好。

全长超过7毫米的仔鱼容易发生互食现象,因此应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来降低该风险。首先,按照仔鱼的大小进行分池培育,每5天至7天进行一次分选。其次,提高投饵频率,每天投饵4至5次。此外,合理调整培育密度,全长约10毫米的仔鱼密度应小于10000尾/立方米,超过10毫米时应调整为500尾至1000尾/立方米。最后,在水体中放置掩蔽物,如塑料管等,能够减少互食现象的发生。

在石斑鱼苗的管理过程中,应依据其早期生活史、生态环境等特点进行合理安排,以促进健康成长。幼鱼阶段转向底栖生活时,可能出现过于集中于某一水层的现象,需保持流水培养并调节水温,以避免相关问题的发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