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在围产期由于受分娩应激的影响,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一些与分娩有密切关联的疾病。这些疾病的发生常造成奶牛繁殖性能下降,产奶量降低,甚至被迫淘汰,给牛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本文对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难产、产后瘫痪、子宫脱出、酮病等常见的奶牛围产期疾病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防治措施。
子宫内膜炎是奶牛生殖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也是造成奶牛不孕的主要原因。引起子宫内膜炎的病原体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奶牛围产期子宫内膜炎的发病原因主要为分娩或助产过程中消毒不严、产后护理不当引起病原体感染。
注意对妊娠奶牛的饲养管理,营养应全面、平衡,运动量要充足。临产及产后,及时对牛舍、牛床、阴门进行消毒;助产时注意操作人员手臂及器械的消毒,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临床上常用治疗子宫内膜炎的药物有抗菌消炎、激素、防腐类药物。可用高锰酸钾冲洗子宫,并注入青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胎衣不下又称胎衣滞留,主要是妊娠后期饲养管理不当或分娩时外界不良因素刺激引起的。
加强对奶牛的妊娠后期的饲养管理,给予奶牛适当的运动量,保持安静、卫生的环境。
可通过注射乙烯雌酚或进行手工剥离等方法治疗胎衣不下。
奶牛产后瘫痪与其体内钙的代谢密切相关,分娩后大量钙质从乳中排出,导致低血钙性瘫痪的发生。
母牛产前2周开始饲喂低钙高磷饲料,分娩后提高日粮中钙的含量。
可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等药物进行治疗。
奶牛难产的原因多由于胎儿和母体两方面因素。
注意干乳期的营养管理,避免奶牛过肥或过瘦。
难产奶牛应及时进行救助产,必要时选择剖腹产或进行截胎术。
妊娠期营养不良、运动不足或衰老等原因使子宫肌肉紧张性降低,导致子宫脱出。
加强分娩奶牛的饲养管理,避免奶牛体质过瘦。
奶牛子宫脱出,应争取早治疗,防止子宫暴露时间过长造成污染。
酮病主要是在生产后泌乳早期,碳水化合物饲料供给不足,造成营养代谢机能紊乱的一种营养代谢病。
合理搭配饲料,使奶牛营养适中,分娩后注射丙酸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预防。
可用葡萄糖注射液或氢化可的松进行治疗。
奶牛围产期疾病一旦发生,虽经治疗,但造成牛群淘汰率升高,平均空怀天数延长,产奶量降低,奶品质量下降,给牛场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以预防围产期疾病的发生为主,降低围产期疾病所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