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产前瘫痪是一种常见于妊娠末期的疾病,通常在距离分娩约10天时发生。此病多见于老龄奶牛,且近年来随着奶牛饲养量的增加,发病率有所上升。临床诊断较为复杂,需要仔细鉴别和及时治疗。
奶牛产前瘫痪的主要病因包括:饲料营养不全、钙磷比例失调、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不足等。此外,胎儿个体过大、奶牛缺乏阳光照射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此病的发生。
初期病牛站立困难,后肢摇晃,逐渐无法站立,常常卧地不动。严重病例可能出现消化功能紊乱,食欲减退,头颈偏向一侧,头部贴于腹壁。
2002年3月,一头5岁奶牛距预产期15天,出现起卧困难和食欲减少,经过诊断确认缺钙,治疗后顺利产下双胎牛犊。
2003年8月,养殖户购买的奶牛在回家后出现卧地拒食,经过诊断为缺钙引起的产前瘫痪,经过补钙治疗后痊愈。
治疗主要以补糖、补钙为主,采用10%葡萄糖溶液、维生素注射液等进行静脉输液。同时,根据病情添加其他药物以促进钙的吸收和消化功能的恢复。
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以上病例均顺利治愈,母子平安,特别是病例一成功产下双胎。
预防奶牛产前瘫痪的关键在于合理的饲养管理,特别是在泌乳后期和干奶期,需注意饲草料及矿物质的供应。应及时调整饲喂量,增加易消化饲料的比例,并适当补充矿物质。
上一篇:养牛省草的实用技巧
下一篇:春季养牛需警惕三种常见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