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播种后菌丝不吃料、发菌现象,有几个关键因素需要关注。首先,培养料的变质会导致杂菌的繁殖,从而影响菌丝的生长。此外,使用老旧的菌种也会因生命力不足而阻碍发菌。
1. 培养料变质,杂菌大量繁殖。
2. 菌种太老,生命力差。
3. 使用农药过量。
4. 培养料含水量不当或接种后通风过大。
5. 接种后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
6. pH值不适宜。
1. 确保培养料在使用前不霉烂变质,建议在阳光下晒1-2天,同时生料应堆积发酵2-3天,熟料需严格灭菌。
2. 菌种质量一定要保证,在大规模种植前应进行发菌试验来检验菌种质量。
3. 配料时可以添加一些杀菌剂来抑制杂菌生长,常用的如多菌灵,使用浓度建议控制在0.10%-0.15%。
4. 控制培养料含水量在60%-65%。播种后温度达到30℃时应加强通风以降温。
5. 接种后环境温度建议保持在25℃左右。
6. 接种量应为培养料干重的10%-12%。
7. 调节培养料pH值至约7.5。
酸败和发臭现象是培养料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了解其原因及解决方法至关重要。
1. 培养料带有大量杂菌。
2. 拌料时加水过多,导致嫌气发酵。
3. 堆温过高,影响菌丝健康生长。
4. 培养料发酵处理不彻底,氮素过多与石灰反应生成氨气。
培养料应保持新鲜,使用前需进行充分腐熟或高温杀菌,调节好含水量和酸碱度。同时,可以加入多菌灵等杀菌剂以减少杂菌。如果发现酸臭味,需及时翻倒晾晒,并调整含水量和pH值。氨味过重的情况可以添加2%明矾水进行处理,已经发黑腐烂的材料应避免使用。
烧菌现象是由于一些具体因素导致菌丝生长受抑。合理的管理措施能够有效防止此类问题的发生。
1. 菌袋堆叠过高过密,未及时翻倒。
2. 生料栽培中菌袋较大,堆叠太高或床栽铺料过厚。
3. 培养场所温度过高或通风不足。
接种后,如果气温偏高,应先将菌袋松散直立放置,避免大堆密集。待袋温稳定后再堆成4-7层。此外,菌袋的尺寸应适中,避免过大,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
发菌未满却出现菇体的情况也常见,需要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1. 菌丝培养期间光照过多。
2. 菌种过老,活力不足。
3. 菌袋中部装料不紧,留下空隙且见光。
接种后25-30天内应尽量避免光照,同时保证菌种的质量,通过发菌试验来验证其活力。装袋时应使用木棒压紧以保证惰性。
上一篇:如何防治黄瓜炭疽病
下一篇:如何判断养猪是盈利还是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