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退菌现象分析在过去的秋冬季节,平菇的生产过程中,频繁发生退菌现象,而在今年的春夏季节也有个别案例。退菌的主要症状为菌种块正常萌发,但吃料速度稍慢,种块表面呈现放射状生长。当菌丝长度达到4到5厘米时,菌丝从种块开始逐渐稀疏,尽管前端菌丝较为浓密和洁白,但后端明显变淡,菌袋表面甚至出现略灰白、无菌丝的状态。经过40天的播种,菌袋变为灰白色,且没有正常的白色菌丝,50多天后却未能正常出菇,只能勉强见蕾,数量极少。 退菌现象的原因探讨主要因素在使用棉籽壳作为原料时,除常规石灰粉等辅料外,我们添加了适量的克霉灵,并未使用其他药物。播种率为10%至15%,通过微孔或中孔发菌,虽然种块萌发正常,但菌丝的浓密度和洁白度却稍显不足。 检验结果基料的含水率基本合适,但表面菌丝稀少。剖开菌袋后,发现明显的不良气体,且气味刺鼻。袋内的菌丝数量较少,但有菌丝相连,导致基料结块却不紧密。同时,通过显微镜检测未发现线虫或其他害虫污染,而在观察过程中,木霉、曲霉的斑点也没有大面积扩散。 退菌现象的诊断与应对措施诊断经过分析,退菌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发菌棚内通风不良,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偏高;其次是基料营养不足以及菌种老化的问题。 处理办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打开发菌棚的通风孔,确保良好的空气流通;其次,使用直径为12毫米的钢棍在菌袋上打2至4个孔,保持孔径;每袋大约打30个微孔,通过牙签直接扎破塑膜。此外,适当提高发菌棚的温度至20摄氏度左右。出菇后可喷施三维精素以促进菌丝生长。 处理效果及建议经过上述处理,病菌袋在一周内得以恢复,菌丝变得洁白且生长良好。在半个月后,全部恢复到正常出菇的状态。针对退菌问题,我们建议菇农在生产前对菌种和原料进行有效检验,特别是菌种的脱毒是重点。同时,通过科学配方设计基料,添加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以确保营养丰富且均衡,为平菇的健康生长打下基础。另外,要加强对菇棚和污染菌袋的消杀,定期喷洒有效的防病药物,以保障发菌的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