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旨在更深入地探索中国家猪品种的起源。这项研究吸引了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英国杜伦大学、牛津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众多研究人员,他们将从不同的视角参与到这一重要项目中来。
据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吴常信院士介绍,此次合作的主要目标在于深入探明中国家猪品种的起源和各地方猪种之间的世袭关系。这对于我国猪品种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悠久的人工养猪历史,是全球猪种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各地方猪种也为国内外的猪育种和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2004年发布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报告,中国目前拥有72个地方猪种。国家对遗传资源的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例如,2006年农业部662号公告明确将34个地方猪种认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数量相比2000年的19个增加了一倍。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赵兴波教授表示,进行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支持。通过综合多种研究手段,有望更准确地识别各猪种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史,并提出更为合理的保护方案,这对于中国猪种的可持续保护和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猪是与人类文明密切相关的重要家畜之一,关于家猪的起源与驯化问题长期吸引着考古学者与历史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分子遗传学与考古学的结合,特别是古代DNA分析手段的应用,推动了人类起源以及多种家畜驯化迁移历史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参与此次研究的杜伦大学和牛津大学的Keith博士与Greger博士,在2005年曾发表过关于家猪多中心起源的研究,挑战了中东仅是家猪起源地的传统观念。此外,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建立了超过72个中国猪种的基因组DNA资源库,并应用线粒体DNA、微卫星和Y染色体标记技术进行种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古家猪样本及考古学资料的收集方面也积累了大量数据,而国外研究者的先进技术平台和研究方法为本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此次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不仅将推动中国家猪种的保护与利用,还将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对家畜起源和驯化历史的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