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利用冬闲田不仅能提升土地的经济价值,还能增加农户的收入。通过利用稻草和粪料等主要原料进行蘑菇栽培,既能让农田得到合理利用,又能将栽培后的残料转化为生物有机肥,形成资源的循环利用。本文将为您介绍如何在冬闲田进行蘑菇栽培的实用技巧。
在栽培蘑菇的过程中,培养料的配方至关重要。以每平方米菇床为单位,所需原料如下:干稻草12.5-13.5公斤、菜子饼0.8公斤、石膏粉0.45公斤、过磷酸钙0.45公斤、复合肥0.45公斤和石灰粉0.45公斤。若按照每亩冬闲田的单层栽培面积大约为390-400平方米,所需的原料量可依此进行合理计算。
首先,将干稻草进行浸水预湿处理,时间为12-18小时。之后,进行堆料时,铺设草料的堆宽为2.5米,顶高1.5-1.6米,四边则保持在1.2-1.3米的高度。从第一层开始,石灰加入堆中,菜子饼等辅料分层加入。三层之后,应根据需求逐层调节水分,每隔5天翻堆一次,以保证堆料的湿度保持在最佳状态。
堆制好的优质培养料应呈现黄棕色或棕褐色,稻草本身依然完整,无严重的氨味和其他腐烂的气味,含水量应保持在60%-65%之间。
在进行蘑菇栽培时,通常采用拱棚式和单层栽培床栽培,棚高1.7-1.8米,宽4米,长度在10-15米之间。首先在棚中心设置宽1.6米的栽培床,两边留出40厘米宽、25厘米深的操作道,然后在操作道另一边再建立60厘米宽的栽培床,确保每边留有20厘米的空间。
铺料时需确保厚度均匀,厚度应保持在20-25厘米,培养料的含水量同样维持在60%-65%。
待培养料温度降至约28℃时,应及时进行播种。将菌种均匀撒播于料面或料间隙后,用洁净的木板压实,以保证菌种与培养料的良好接触。
播种后1-3天,应以保湿和换气为主,保持温度在28℃以下,促进菌丝的萌发。播后3-7天菌丝会开始萌发,需减少通风,保持环境的湿润。
播后7-11天,菌丝开始横向生长,此时应逐渐增加通风量,以促进菌丝的壮实生长。待菌丝生长深度达到一半后可进行覆土,选用未施有蘑菇培养残料的耕地,使用的土壤需适宜、无害虫,并预防土中的杂菌。
通过以上步骤,合理利用冬闲田进行蘑菇栽培,不仅能增加农田经济效益,还能够提高土壤利用率,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上一篇:仔猪安全断乳技术概述
下一篇:猪场成本控制中常被忽视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