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是颇受欢迎的食用菌之一,其生长过程中的管理和技术直接影响到其质量与产量。特别是金针菇的子实体菌柄基部容易变褐,影响商品质量。为了提高金针菇的商品标准,本文将详细介绍金针菇的栽培技术,确保所产金针菇色白质嫩,菇形整齐,符合市场需求。
金针菇的培养料配制是栽培技术的重要环节。主要配方有以下几种:
1. 棉籽壳89%、米糠或麸皮10%、石膏1%。
2. 锯木屑80%、米糠或麸皮20%。
3. 玉米芯73%、鼓皮25%、石膏1%、蔗糖1%。
将以上配方加水混合均匀,调节pH值到6,含水量适中,以手捏有水滴渗出但不成水流为宜。培养基装入17cmx28cm、厚0.6mm的塑料袋中,选用优质的阔叶树木屑以确保保湿和通气。
接种后,将培养袋放入洁净的培养室,室温保持在22-25℃。一般情况下,10-15天菌丝会伸入培养基20-25mm。发菌顺利时,20-25天内菌丝会覆盖整个料面,此时应挑出杂菌,继续发菌未满的菌袋便于后续管理。
发菌结束后,需立即进行搔菌。通过机械刺激和低温刺激促成原基形成,同时保持空气湿度在90%-95%。在此阶段,温度控制在10-15℃,覆盖报纸或塑膜以保持湿度,能够有效诱发出菇。在一周后,正常情况下,尖状菌蕾将逐步长出。
均育是通过低温提高原基的抵抗力,使发育均匀。温控在8℃,湿度85%-90%持续2-3天。此外,抑制阶段控制温度在3-5℃,以保持CO2浓度在0.1%以下,确保菇体的长度均匀一致,抑制期一般维持7天。
此阶段,当菌柄长度达到0.5-1.0cm时,增加光照以提升产量与品质。金针菇具有明显的向光性,可利用15w灯泡提供垂直光源。保持8-15℃的温度,85%-90%的湿度以及0.10%-0.15%的CO2含量,将促进菌柄的生长。收获前约15天,可期待菌盖直径达到1-2cm,菌柄长度为8-15cm。
金针菇的理想采收期为菌柄长13-14cm,菌盖直径约1cm,边缘内卷且没有畸变。采收前应检查菌盖的含水量,并在采收前2天内通风促进水分蒸发。采收后,剔除不良菇体部分,并做好包装或采用气密性薄膜袋进行保存,以保持其新鲜度。
通过上述的栽培技术管理,可以显著提高金针菇的产量和品质,为市场提供更优质的产品。
下一篇:关于金针菇保鲜及加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