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金针菇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广受欢迎。掌握合适的栽培方法可以提高金针菇的产量和品质。以下是白色金针菇的栽培步骤和技巧。
白色金针菇主要属于低温型品种,其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为18-20℃,而菇菌形成所需的适宜温度为6-8℃。通常,白色金针菇的最佳栽培时间是在10月份至翌年3月。
为白色金针菇配制培养料时,应选择木屑和米糠作为主要成分。细碎的柳木屑和杉木屑较为适宜,使用前需要经过至少一年的堆积处理。这一过程中的浇水措施能够保持木屑的湿润状态,去除对菌丝生长有害的物质。
在配制培养料时,木屑的粗细比例应合理控制,通常直径为2-3毫米的木屑占20%,而1-2毫米和1毫米以下的木屑分别占40%。米糠提供白色金针菇所需的全部养分,但应避免使用变质的米糠。木屑与米糠的容积比例适宜为3:1,并需加入约350公斤的水,以确保培养料湿度达到63%。
将培养料装入800毫升的塑料瓶中,每瓶约装480克,确保表面压实,并且每瓶的装料量和高度保持一致,以保证后续的发菌和出菇效果。
瓶盖封好后,应尽快进行灭菌处理。可以选择常压灭菌或高压灭菌两种方式。常压灭菌需保持温度在98℃以上维持4小时,而高压灭菌则需在120℃下持续70分钟。灭菌完成后,瓶子应放置在消毒后的冷却室中,待温度降至25-20℃后进行接种。
接种通常在无菌室内进行。菌种与培养料的比例应为1:50,确保菌种均匀覆盖培养料表面,以促进菌丝的均匀生长,有效避免杂菌污染。
接种后,立即将菌瓶转入培养室,适宜温度控制在18-20℃,空气湿度应维持在60%-70%。一般情况下,2天左右菌丝会开始萌动。需每天通风换气2次,每次30分钟。经过20-25天,金针菇的菌丝应能长满瓶内。
搔菌是去除老菌种块和菌皮的过程,这样可以促使子实体整齐发生。一般应优先对菌丝生长正常的瓶子进行搔菌。搔菌方法包括平搔、刮搔和气搔,其中平搔效果最佳。通过合适的搔菌技巧,能够缩短出菇时间并增加菇朵数量。
在搔菌后,应及时进行催蕾处理,将温度控制在12-13℃,保持90%-95%的空气相对湿度,以帮助菌丝恢复生长。约7天后,可见菇蕾形成,12天左右则可观察到子实体的雏形,催蕾处理至此结束。
均育是抑制处理的过渡阶段,需将室温控制在8℃,并保持85%-90%的空气湿度,使环境尽可能接近自然状态,从而促进菇蕾在低温环境中分化成长。当菇芽达到1厘米时,可以转入抑制阶段。
抑制阶段的温度需调至4-6℃,保持同样的空气湿度,并需给予适度的光照和微风,促使金针菇菌柄生长整齐、组织紧密。待子实体长出瓶口3厘米时,便可进行后续的生育处理。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提高白色金针菇的栽培效率,确保考虑到每个环节的细致管理,最终实现高品质的金针菇收成。
上一篇:麦麸喂猪要的适量
下一篇:生长育肥猪性别影响铬的作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