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菌为当归柄锈菌(P.angelicae),其夏孢子呈卵形至长椭圆形,颜色为黄褐色,尺寸为(25―42)微米×(22―30)微米,表面有小刺,发芽孔有3个。冬孢子则为椭圆形至棍棒形,栗褐色,尺寸为(32―49)×(17―26)微米,两端圆,隔膜处稍缢缩,柄无色且可脱落,有时会出现单孢冬孢子。
该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同时也会影响叶柄及果柄。夏孢子通常堆散生或群生在叶背面,裸露且呈褐色。冬孢子则附着在叶的两面,裸露且呈黑色。
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枝叶和田间植株根茎上潜伏越冬。来年春季,病菌形成性孢子器,并在其周围产生夏孢子堆及夏孢子,进而侵染新抽生的叶。夏孢子通过风雨和种苗传播,可能会多次重复侵染。在温度为18―22℃,相对湿度为75―80%的条件下,病害蔓延迅速,通常在7―8月发病严重。
收获后应及时将残株病叶收拾并烧毁,以减少越冬菌源。
发病后应及时挖除病株,并每隔7―10天喷一次1:1:200的波尔多液,连续喷洒2―3次。
在发病初期可喷洒波美0.2度石硫合剂或97%敌锈纳400倍液,每7天喷一次,连续喷洒2―3次。
加强田间管理,提升植株的抗病性,以有效防治病害的发生。
上一篇:当归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二)
下一篇:当归白粉病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