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白粉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真菌(Erysiphe SP.)引起的。这种病原菌的闭囊壳聚生,埋于菌丝体中,呈球形或扁球形,颜色为黑色或黑褐色。闭囊壳内含有3至6个子囊,子囊呈近球状,卵形,无色,具短柄,膜厚,内含3至6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则为椭圆形,无色透明,单胞。
当归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在发病初期,叶面上会出现灰白色粉状病斑,随后病斑扩大并汇合成大斑,伴随黑色小颗粒的出现,最终导致叶片变黄枯萎。
该病在夏季高温干燥时发生。病原菌以闭囊壳或菌丝体在病残体或种根上越冬。越冬的闭囊壳在来年散发成熟的子囊孢子,进行初次侵染,而越冬的菌丝体则在第二年直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在当归生长期间,外层病叶上不断产生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进行再次侵染。白粉病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8℃至30℃,湿度需达到75%以上,潜伏期为2至5天。随着当归生长后期的到来,闭囊壳开始形成以便越冬。即使在空气相对湿度低、植物表面无水膜的情况下,分生孢子仍能萌发并侵入,造成危害。此外,土壤缺水、通风不良、管理粗放、植株生长衰弱或枝叶生长过密等因素均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使用福尔马林500倍液浸泡种子5分钟或进行闷种2小时,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发现病株后应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以防止病害扩散。
通过轮作的方式,避免连作,以减少病原菌的积累。
在发病初期,每隔10天左右喷洒1000倍50%的甲基托布津或500倍65%的代森锌进行防治,连续3至4次。
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从而有效预防白粉病的发生。
上一篇:当归锈病的影响与防治措施
下一篇:细辛的采集与加工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