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锈病是由拉丁学名为Uromyces glycyrrhizae magn.的真菌引起的一种植物疾病,主要影响甘草作物的叶片。其病害特点明显,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甘草植株的严重损害。本文将详细介绍该病害的症状、分布、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
甘草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幼苗出土后,叶片的背面会出现圆形、灰白色的小疱斑,随着病害的发展,叶片的表面会破裂,形成黄褐色的粉堆,实际上这是病菌的夏孢子堆。在发病的后期,整株的叶片会被覆盖,导致植株的上部可能死亡。同时,茎基部与根或茎的连接处韧皮组织会增生,潜伏芽也会出现萌动,造成植株生长迟缓和矮化。随后的再侵染则会使叶片两面散生黑褐色的冬孢子堆,并释放出冬孢子的粉末。
该病害普遍分布于主要的甘草产区,是种植甘草时常见的一种病害,对密植的影响尤为显著。研究表明,在一些特定地区,如伊克昭盟,甘草锈病的发生情况尤为严重,病株的发生率可达10%以上,而至6月下旬时,病株的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
甘草锈病病菌属于单主要寄生的锈菌类,其菌丝及冬孢子能在植株的根、根状茎和地上部分的枯枝上越冬,随后在春季产生夏孢子。需特别注意的是,若前一秋季降水量较大,且来年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将会促进该病害的发生率,特别是在甘草的栽培管理中易被忽视。
为了有效防治甘草锈病,建议农户在甘草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的病残体。此外,选择未受锈病感染、且生长健壮的植株进行留种也是至关重要的。冬春季节适当控制水分,秋季及时割去地上茎叶,可帮助减轻病害的发生风险。
在防治措施中,早春初期可以喷洒20%的粉锈宁1500倍液或97%的敌锈钠300倍液,建议喷洒2-3次,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这些药剂在病害的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甘草锈病的发生率,确保甘草的健康生长。
上一篇:天麻贮藏 把好“三关”
下一篇:天麻的高产抓好三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