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草的种植过程中,合理的田间管理是确保作物健康生长与提高产量的关键环节。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甘草的田间管理措施,包括中耕除草、间苗定苗、追肥、灌溉以及摘花蕾等方面。
在甘草苗齐出后,需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确保田间没有杂草。对于垄种的甘草,可以采用三铲三趟的方式,而畦种的则需手动拔除畦面上的杂草。这是获得优质高产的基础。若条件允许,在播种后的未出苗阶段,可以采用封闭除草的方法,使用豆黄隆(20%氯嘧黄隆)和乙草胺进行田间喷洒,以有效消灭杂草。出苗后,喷洒专门针对单子叶植物的灭草剂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在苗高达到3至5厘米时,需要进行间苗,以确保苗株的适当分布。此时,苗株间距应设定为6至7厘米;当苗高达到5至10厘米时,船距可调整为10至15厘米。对于畦种育苗者,可以适当减少间距,设定为3至5厘米。
结合中耕除草的工作,每亩土地建议施入约2000公斤的厩肥,并混入15公斤的过磷酸钙。施肥时应将肥料施入垄沟和垄上,以充分利用土壤养分。此外,适时喷洒叶面肥也能够显著提高甘草的产量。
甘草虽然是一种具有深根和抗旱特性的植物,但在幼苗期因为根系尚浅,其抗旱能力有限。因此在苗期遇到干旱天气时,应及时进行灌溉,以保证水分的供应。到了成株期,灌水的需要会大大减少。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七、八月份的雨季,务必保持田间排水良好,避免出现积水,以防止根系腐烂。
一般来说,甘草在三至四年生时开始开花。如果不打算进行种子繁殖的地块,建议在花蕾期及时进行摘蕾,以防止养分的过度消耗,从而提升根系的产量和品质。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对甘草的生长至关重要。通过中耕除草、间苗定苗、追肥、灌溉和摘花蕾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甘草的产量和品质,确保种植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