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锈病是一种由甘草锈病病原菌(Uromyces glycyrrhizae)引起的植物病害,属于担子菌亚门。了解该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对于保护甘草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甘草锈病的病原菌隶属于冬孢菌纲及锈菌目,具体属于柄锈菌科和单孢菌属。该病原菌对甘草植物造成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在幼苗期时尤为明显。
在甘草幼苗生长期间,夏孢子会在未展开的叶尖处形成浅褐色的夏孢子堆。随着叶子的生长,这些孢子堆会沿着叶背扩散,最终覆盖整个叶面,导致叶片呈现出明显的黄锈色。受感染的甘草植株一般会显著矮化,并且多个叶片都会受到影响。
与夏孢子堆相比,冬孢子堆的颜色更深,呈暗褐色,并且分布零星,不像夏孢子堆那样连片。然而,尽管冬孢子期的发病株率较高,但对植株的生长影响相对较小。通常,夏孢病的发生高峰出现在7月,而冬孢病的发生则在其后约70天。
感染夏孢的甘草植株死亡率极高,甚至可超过98%,并且还会导致根部及根茎死亡,严重影响甘草的收获。而冬孢病虽普遍发生,但不至于导致植物死亡,因此其危害性有所不同。
为有效防治甘草锈病,建议加强田间监测,及时发现并拔除感染夏孢病的植株,以防止病害传播。同时,在冬春季节适时灌水,并在秋季适时收割,都会有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使用粉锈宁及农抗120等防治措施,对甘草夏孢期锈病能够取得显著效果,其相对防效均可达到71.2%以上。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了解与应用,可以有效防止和控制甘草锈病,确保甘草的健康生长与高产。适时、恰当的管理措施是减少病害损失的关键。
上一篇:甘草种子小峰
下一篇:甘草的大面积优质高产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