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蒜种植区面临着白腐病等土传病害的严重威胁,这些病害的防治难度较大,已成为制约大蒜高产优质和种植效益的重要因素。
根据多年的研究,防治大蒜白腐病必须从早春开始,才能取得显著效果。如果在春季雨后或浇水后3到5天再进行防治,往往效果不佳。此时,病害已经导致蒜体生长量减少,减产损失难以挽回。
大蒜白腐病菌是一种高湿低温性真菌,适宜的发病温度为6℃到20℃,其中14℃到18℃最为适宜。田间相对湿度超过90%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极为有利。早春时,气温和湿度较低,不利于病害的显现,但浇水后湿度增加,温度升高,病菌便会迅速繁殖,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出现明显差异。
在田间,病株会出现黄化、矮化现象,底叶从叶尖沿叶缘变黄,并向上部叶片蔓延。拔出病株时,根茎新叶鞘外皮会腐烂、变黑、发粘,并附着白色或褐色的菌核体。
防治大蒜白腐病的最佳时机是在地温升至6℃以上时开始用药。同时,在浇水前2到3天喷一次杀菌剂,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抑制病菌活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在3月中旬进行1到2次防治,浇水前再防治一次,以确保良好的效果。
根据试验,防治大蒜白腐病的有效药物包括白腐净,亩用药量为90克,扑海因,亩用药量为120到150克。在施药时,重点喷洒大蒜的假茎及靠地部位,以提高防治效果,同时可兼治大蒜叶枯病。对于往年发病区域,需加大喷药量。
上一篇:冬季云南大蒜种植技术详解
下一篇:反季节高效栽培青蒜技术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