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几位来自美国的客人专程前往中国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的褚贵村,考察当地农民徐光的种植大棚项目。作为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的代表,他们被一种看似普通但实则价值不菲的蔬菜吸引——紫苏。这种作物在朝鲜族地区非常常见,作为日常蔬菜被广泛运用,而在中国其他地区,多数则把它当作药材。
紫苏在朝鲜族的饮食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常被用来包肉,帮助减轻肉类的腥味,亦可用于炖汤。徐光的种植基地面积超过1700亩,其中1000亩专门种植紫苏。假如他能够成功吸引资金,他计划建立加工厂,每年有望生产约2700吨的紫苏产品。
在过去的三年中,徐光依靠紫苏赚得了超过一千万元的利润。三年前,他还在沈阳进行房地产倒卖,而现在,他正全心投入到紫苏的种植之中。2006年春节后,徐光希望能为家乡褚贵村做些贡献,于是捐赠了60万元用于建设种植大棚,但由于村里的拖延,项目进展缓慢。最终,徐光决定利用剩余的农棚尝试种植紫苏。
为了提升紫苏的种植产量,徐光联系了当地最擅长种植紫苏的农民杨士云。经过多次拜访,最终,杨士云同意成为基地的技术员,并协助改善种植方法。通过安装日光灯提高光照并控制温度,问题得以解决,徐光的单棚产量跃升至1500公斤。
徐光的首批紫苏在2006年12月上市,迅速引起市场的关注。在沈阳的西塔街,夏季紫苏的售价约为10元每公斤,但到了冬季,价格飙升至35-40元,每天的供应量远远跟不上需求。许多商户如李江等每日都需大量紫苏,激发了徐光进一步扩大种植的决心。
2007年初,徐光筹集超过1000万元资本,租用村里的耕地,建立了170个大棚来种植紫苏。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的基地每天的紫苏供应量达到3000公斤,并将产品销往青岛、威海等地,日利润高达两万元。
在进一步了解市场后,徐光发现紫苏的利润链条中,最大的受益者往往是经销商,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他决定直接与韩国客商对接。经过多次谈判,他与韩国商人金日东达成合作协议,开始以1公斤120元的价格销售紫苏。然而,鲜叶的保存期只有十几天,无法满足大宗订单。
为解决供应问题,徐光借鉴了韩国泡菜的腌制方法,经过三个月的研发,终于成功制作出口味适合韩国消费者的腌制紫苏产品。这种腌制紫苏不仅能够保存三个月,还进一步巩固了徐光与金日东的合作关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紫苏的最佳采收时间是什么时候?
下一篇:紫苏斑枯病研究进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