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黄以其鲜亮的颜色和独特的风味,成为冬季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它不仅口感清爽,而且营养丰富,是许多家庭喜爱的蔬菜。韭黄的栽培有其独特的方法,主要是在露地养根后,通过霜冻来促使韭菜营养回根,最后在适宜的环境中生产出可口的韭黄。本文将分享韭黄的栽培技术细节,供读者参考。
培育健康的韭根株是韭黄生产的基础,直接影响到韭黄的产量和品质。通常选择耐寒性强、高产抗病的品种,如平韭4、雪韭王和791等。在立夏前后进行播种,确保播前施足底肥并浇好底水,精细整地。每亩用种量约2.5公斤,按行距20―23厘米开沟,将种子均匀播撒并覆盖轻土,之后进行适量浇水,保持适湿。
立秋前一般不追肥,避免过旺生长或烂秧,需注意小水频繁浇灌,及时中耕锄草。立秋后开始追肥,第一次每亩追施12.5公斤尿素或50公斤饼肥,白露前后重施第二次肥料,每亩增加至20―25公斤。整个生育期要勤锄杂草,促进根的健康生长。
韭壕的选择对韭黄的生长至关重要,应选背风、向阳、地势平坦的高燥地块,沿东西向挖壕,壕宽3―4米,深1.25米,长度根据韭根的数量而定。壕底要保湿且利于排水,同时壕内四壁要铲平,保证适当的水分管理。
挖好的壕北侧需要加盖棚顶,确保有效采光。在棚顶铺10―13厘米厚的玉米秸,再用土抹平,前沿比地面高出33厘米形成斜顶,之后立即加盖草苫,以确保温度适宜。
将韭根挖起并整理,剔除虫根与病根,选取健康的韭根捆扎成方形捆,并紧密地放置在壕底,以散根填补缝隙。需堆好土埂防止水串通,以方便后期的浇水管理。
一般在小雪后将韭根入壕,首先浇一小水,再过几天浇一大水以确保韭根发育。随后,撒上细碎骡马粪进行覆盖,以保温和保湿,确保发芽均匀。
入壕后要注意温度管理,白天适时揭苫夜间覆盖,防止寒风对韭黄生长的影响。适当调整覆盖物以控制发酵温度,确保温度保持在适宜范围。
韭黄一般在入壕后30―40天时进行第一次收割。收割方式需注意保护韭根,收割后进行适当的管理以促进后续的生长。到春分前后再将韭根移植至大田中,形成健康的韭黄生产循环。
通过以上层层技术措施和管理,韭黄的栽培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提升品质,让更多家庭享受到这一冬季美味。
上一篇:高效种植玉米和韭黄的技术探讨
下一篇:韭黄种植中的肥水管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