苋菜炭疽病主要影响叶片和茎部。初期,叶片上会出现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随后这些斑点会扩大为直径2至4毫米的灰褐色病斑。病斑呈圆形,边缘褐色且略微隆起,数量从十几个到三十个不等。严重时,病斑会融合,导致叶片提前枯萎,病斑上可见黑色小粒点。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病部会溢出粘状物,这些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
该病的病原菌为Colletotrichum erumpens Sacc. var. amaranthi Teng,属于半知菌类真菌。其分生孢子盘为黑色,直径在60至300微米之间,周围有黑褐色刚毛,顶端颜色较浅,基部略宽,具1至3个横隔膜,大小为50至200×4至6微米。分生孢子梗为圆筒形,短而不分枝,大小为14至20×3微米。分生孢子呈卵圆形或椭圆形,单细胞,无色,大小为18至26×3至4.5微米。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翌春,当条件适宜时,病菌会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雨水飞溅或冲刷进行传播。气温在28至32℃时,多雨的环境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此外,种植过密、偏施速效氮肥以及通风透光不良都会加重病情。
防治苋菜炭疽病的方法包括:
适当密植,清沟排渍,合理施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结合喷施植宝素或喷施宝等混入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做到药肥兼施以控制病害。此外,还可选择喷施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农抗120或1%农抗武夷菌素(Bo~10)水剂2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混合喷洒。喷施间隔为7至10天,连续防治2至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上一篇:反季节高产苋菜栽培技术解析
下一篇:夏季露地苋菜种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