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衣甘蓝是一种兼具观赏性和营养价值的蔬菜,既能为农户创造可观的收益,又能作为旅游景点的美丽植物。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在667平方米的面积上种植羽衣甘蓝,预期能收获约2000公斤,预计产值可达3000元。以下是种植羽衣甘蓝的重要技术要点。
在进行春季露地种植时,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品种。理想的羽衣甘蓝品种应具备抗寒、早熟、高产、质嫩和口感好的特点。目前,国内引进的优良品种包括沃斯特、穆期博、阿培达和温博特等,经过多次试种后,它们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
春季露地的播种时间一般在长江流域的1至2月,育苗可采用干播、条播或撒播的方式。每平方米需用种约7克,667平方米大约需用种25克。播种后覆盖0.1至1厘米的细土,待幼苗长出2至3片真叶时应间苗,保持10厘米的间距。在分苗前15天,需提前准备好分苗床,并在分苗时剔除病弱和杂苗。
选择定植的田块时,应确保至少有2至3年未种过甘蓝。在耕作之前,彻底清除前茬残留物,并在667平方米的地块上施入2500至3000公斤的腐熟农家肥和20至30公斤的复合肥料。在苗龄达到40天,并且有5至6片真叶时进行定植,通常667平方米可定植4000至6000株,适宜的株行距为30-45厘米×35-45厘米。
羽衣甘蓝在生育期内需水量较大。尤其在生长初期,如果遇到雨季,需做好排水工作;后期则应注意见干见湿的管理。定植后的7至8天内要浇一次缓苗水,并在土壤微发白时进行中耕除草,以促进根系生长。特别是在叶簇生长期,需保持土壤湿润。此外,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前中期适量追肥也是非常重要,具体可施氮、磷、钾各25公斤,并结合中耕除草,以防止倒伏。
羽衣甘蓝在生长过程中可能遭受黑斑病、菌核病和多种害虫的侵害。针对这些病虫,可使用50%多菌灵800-10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同时,针对蚜虫和菜青虫可使用多种药剂,如2.5%敌杀死3000-4000倍液等,进行交替防治,以达到最佳效果。
在采收时,建议按照生长顺序,首先采收底部的叶片,每次应采收10-15厘米长的心叶。注意采收的时机,过晚可能导致叶片纤维化,影响光合作用;而过早则可能减少产量。每次采收后应进行适量追肥,以促进后续生长。
通过以上的种植技术,农户可以有效提升羽衣甘蓝的产量和质量,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