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来,每年4月底至5月初,海参池塘出现了大规模的吐肠现象,这种情况在2014年和2015年尤为明显。一些养殖圈甚至遭受几百斤的损失,轻者影响海参的生长,重者则可能妨碍海参的夏眠过程。
当海参经历强烈应激后,消化道、呼吸树和性腺会从体内排出,表现为黄肠的情况。通常,看海参在池塘边缘排脏的情况较多,而在池中较少。观察显示,东西走向的圈受到影响较大,南北走向的影响则相对较小。不论大小的海参都有可能出现这种症状,包括体重7-8两的海参。排脏现象一般发生在清晨到上午,严重者在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出现。经过排脏后的海参身体僵硬,往往选择回礁而不再活动,少部分可能出现化皮现象。
近年来,海参的排脏主要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这段时间气温波动导致水质不稳定,是大面积排脏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温差大于等于9℃的现象频繁出现,极大影响了海参的生长行为。即便水温适宜,温差的剧烈变化也会导致海参摄食显著减少。
水母近期的大规模繁殖,表明海水中的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水母适应低氧环境的能力强,它们的聚集会导致海参吐肠现象加剧。一方面,水母可能释放毒素,另一方面,聚集也会导致局部缺氧,这对海参的生存造成极大威胁。
缺氧是导致海参吐肠的重要因素。缺氧后,海参常常会趴在水边,体型消瘦,触手摇摆。当水体中溶解氧低于5毫克/升时,海参的生存状态会显著下降。遇到更为严重的缺氧情况时,吐肠现象会更加明显。
随着温度的回升,藻类迅速繁殖,造成水中气体过饱和,加之幅度大的温差,气泡病现象频发生。这会导致海参体内部分松弛,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及免疫力。
后口虫是一种寄生在海参呼吸树上的纤毛虫,因昼夜温差大而大量繁殖。这种虫体会损伤海参组织,导致其摄食能力下降,进而可能引发排脏现象,严重时还会使海参容易受到其他病原的感染。
在保持原有水位的基础上,建议提高水深10到20公分,以减少水温变化,保持水质的稳定。
勤改底有助于减少水中的耗氧物质,尤其是在底质恶化的区域,维护良好的水底环境。
使用“激活”或“营养快线”等营养补充剂,以增强海参的体质和免疫力,提高其应对外界刺激的能力。
定期投喂“利饵多”等有益菌群,能有效提升海参的消化吸收率,促进其健康成长。
根据每个池塘的特定情况,针对性地解决排脏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可以有效降低海参排脏的发生率。
```下一篇:池塘养殖刺参的3个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