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度思维栏目自立春以来,围绕24节气的发展而展开,现已步入立冬节气。随着这个节气的到来,海参养殖也逐渐进入冬季管理阶段。
对于北方辽宁来说,虽然已经迎来立冬,真正的寒冷天气还需等待大约20多天。这为我们提前做好越冬准备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些都是自然界的恒定法则。海参的生长同样遵循这一规律。今天,我们将围绕“冬藏”这一主题,探讨海参安全越冬的相关事项。
底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冰下海参的存活状态。良好的底质环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鉴定:首先要“不臭”,其次“不黑”,最后“不老”。
在这里,“不臭”主要是通过氨氮和硫化氢的浓度来判断。当底部出现死参和疫病时,这些指标往往会骤增。而“不黑”则代表底部生态的健康,黑色底质通常表示天然饵料不足,可能导致海参生长缓慢。“不老”则是通过底质的外观及微生物的丰富度来分析,底质的老化会直接影响海参的生长速度。
1. 选择刺激性小的化学改良剂,确保其反应后产物安全。
2. 尽量按照“常量多次”的原则使用化学改良剂。
3. 避免大范围排灌水,以防底环境应激过大。
4. 建立并维持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确保微生物的定殖。
5. 控制底质植物的生长,保持生态结构的健康。
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底质环境,同样底质也会反过来影响水质。因此,我们在封冰前应做到三个方面:保持水体“爽”、“透”、“嫩”。
“爽”意味着水体洁净,不粘不结块;“透”表明水的透明度良好,光能有效穿透冰层;“嫩”通常指水体颜色呈现亮蓝色,这样的水体质量适宜海参的生长。
1. 在确保新鲜水源的前提下,适量增加进排水,以补充丰富的微生物资源。
2. 消毒时选择刺激性小的消毒剂,避免对藻类和微生物造成伤害。
3. 在消毒后的空窗期及时补充多种复合微生物,防止有害物质滋生。
要结合苗场的硬件条件,合理设计苗场的投入与产出比。通过对历年生产数据的分析,计算出可能出现的变量和常量,以规避潜在的养殖风险。
例如,很多人在冬季保苗时容易忽视提前准备,导致无法及时获取抗虫药物,从而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机。因此,提前制定应急处理预案至关重要。
海参有夏眠冬蛰的特点,因此在冬季管理期间不宜过分促涨。即便苗体处于生长状态,但涨速较慢的现象在寒冬时期是很常见的,因此应注重积累良好的苗体状态,为快速生长期做好准备。
1. 关注苗体状态,确保苗体“不黑”、“不胎”、“不淡”。
2. 重新设计投饵量和管理模式,以适应冬季管理的特点。
通过对冬季管理的科学规划和有效执行,能够确保海参在越冬期间的健康成长,从而为今后的养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细鳞鲳的亲鱼放养
下一篇:巴西鲷养殖之亲鱼催产技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