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菱鲆,通常被称为多宝鱼,是一种属于鲽形目、鲆科和菱鲆属的海产品。其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北海、黑海及地中海地区。大菱鲆具备适应低水温的特性,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能够食用人工饲料,并且易于集约化养殖,因此成为多个国家的主要养殖对象。在中国,大菱鲆主要在山东和辽宁等北方沿海地区进行养殖,逐渐发展成为海水养殖的重要支柱产业。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疾病问题也愈发突出,导致大规模死亡现象频繁出现,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接下来,将介绍大菱鲆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相应的防治对策。
红体病的病原为虹彩病毒。感染后,病鱼的鳃丝出现贫血,呈暗灰色,鳍基部出血,严重时身体会出现广泛出血,进而影响健康,导致摄食量下降和活力差。为防治此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避免投喂不新鲜的冰冻杂鱼,及时隔离发现的病鱼,并在饵料中添加抗病毒药物,如“抗病毒免疫促长素”和“鲆服康”。
黑痩症是由灿烂弧菌引起的,发病的鱼苗体色变黑且表现畸形,基本不摄食,最终会导致沉底死亡。预防此症的有效方法有:保持养殖水质清洁,使用“参鲆菌毒杀”消毒处理,及用“高浓度复合戊二醛”药浴处理。
白鳍病的病原是鳗弧菌。病鱼的鳍部颜色会变得浑浊,且出现溃烂现象。该病主要影响幼鱼,快速致死。防治措施包括:过滤消毒养殖水,降低水体密度,以及对鱼苗和饲料进行消毒处理。
此病由鲨鱼弧菌和大菱鲆弧菌引起。病鱼腹部突起,且伴随肠道内的液体增加,严重者会有全身充血及死亡。对策为:强化水质管理,发现病鱼要隔离,并在饲料中添加适当药物进行治疗。
烂鳍病的病原是鳗弧菌,主要表现为鱼的鳍部变浑浊并逐渐溃烂。防治此病的方法包括:降低饲养密度,加强水质管理及卫生操作,及时处理病鱼。
疥疮病由革兰氏阳性球菌引起,可导致鱼体表面出现脓状溃疡,主要发生在养成期。为了应对该病:需要增强日常管理、勤换水、及时隔离病鱼,并用药物进行处理。
白便症由大菱鲆弧菌与溶藻胶弧菌共同引起,往往伴随腹部下凹等症状。针对该病,需加强水质管理,清理池底,避免投喂不新鲜的鱼饵,并可用药物进行治疗。
脾肾白浊病与细菌感染有关,表现为鱼体隆起及变色。在养殖中,要注意水质管理,并在发现病鱼后及时进行隔离处理。
凸眼病由肠球菌属细菌感染引起,导致鱼眼部肿胀及严重时失明。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水质,避免不新鲜饲料,并及时隔离病鱼。
鞭毛虫病由漂游鱼波豆虫引发,表现为鱼体表出现斑点。防治时,需进行水质管理,及时处理病鱼,并进行淡水泡浴。
此病由蟹栖异阿脑虫引起,对于易感区域会造成影响。预防措施包括严格过滤养殖用水、勤换水并对饲料进行消毒处理。
白化病是一种因营养缺乏引起的问题,影响鱼体色素的正常分布。防治措施包括制定合理的光照和温控计划,增强鱼的营养供给。
综上所述,大菱鲆养殖过程中,养殖业者需对病害防治技术有深入了解。随着养殖环境的变化和疾病种类的增加,特定的防治措施对确保大菱鲆的健康养殖至关重要。养殖单位应重视水质检测,并保持对养殖鱼的日常监控,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以促进大菱鲆养殖的健康、持续发展。
上一篇:鲍病害研究进展及防治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