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鲷科鱼类养殖业迅速发展,尤其是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推广,随之而来的却是国外鱼类疾病的侵扰。由于检疫制度不够完善,许多病原体悄然进入我们的水域,从而导致鲷类细菌性疾病的严重传播,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系统地了解鲷类细菌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能够为研究者和养殖者提供极大的帮助。
弧菌病是由鳗弧菌(Vibrio anguilarum)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主要发生在高水温期。这种细菌为革兰氏阴性,属于运动性短杆菌。在低水温期则可能由沿海屈挠杆菌(Flexibacter maritimus)共同感染。
患病鱼的食欲显著下降,游动缓慢,常常离开健康鱼群。病情严重时,鱼体出现旋转或狂游的现象,最终导致死亡。初期会在鱼体表面出现白斑,随后发生炎症、鳞片脱落及溃烂,病鱼的眼球、内脏也会出现异常。
弧菌病是养殖鲷类的代表性疾病,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曾在日本爆发。这种疾病在高水温时(25℃的6-9月)和低水温时(15℃的11月至翌年3月)均可发生,主要诱因包括鱼体受伤、密度过大及饲料变质等。
防治此病需注意保持鱼体健康、控制放养密度,以及提升水质与饲料质量。此外,可以使用抗菌素如土霉素、金霉素等进行治疗,或采用适当药物进行预防。
该病由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引起,属于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常在8-11月间爆发,尤其是在2-3龄鱼中。
病鱼会出现脾脏和肾脏肿大及表面囊肿,腹部胀大等症状。
改进饲养方法至关重要,清塘和使用合适药物进行饲喂,能有效降低发病率。
该病是由杀鱼巴斯德氏菌(Pasteurella piscicida)引起,尤以幼鱼最为敏感。
病鱼通常表现出食欲减退,内脏出现白点,随后迅速死亡。
及时处理病鱼,并使用适当药物进行投喂,可以有效减少损失。
由沿海屈挠杆菌(Flexibacter maritimus)引起,尤其在低温期易发。
病鱼的口部及尾鳍会腐烂,可能导致溃疡,显著的发红现象是其特征。
保持清洁的水质及适宜的放养密度,并在早期采取药物治疗,有助于降低病发生率。
链球菌病由链球菌属引起,主要在水温较高的季节流行。
该病症状明显,患病鱼会停止摄食,眼球突出,表现出明显的虚弱。
通过控制放养密度、使用新鲜无污染的饲料及适时投喂药物,可以有效降低链球菌病的发生。
主要发生在真鲷和黑鲷苗种,表面出现白色霉斑,导致鱼苗游动缓慢甚至死亡。
因外伤引起的细菌感染,主要影响亲鱼,需注意伤口处理。
该病通常伴随消化不良,需关注鱼苗的饵料来源与质量。
综上所述,鲷类细菌性疾病的严重性不断增加,养殖者应采取积极措施确保根除病源,提升养殖效益。
上一篇:多宝鱼养殖的病害为什么这么多
下一篇:养殖真鲷鱼体体色变白是什么病?